“躺了快两小时,脑子却越来越清醒;数羊数到羊都睡了,自己却成了‘守夜人’;明明困得眼皮打架,一沾枕头就胡思乱想……” 失眠的滋味,试过的人都知道有多煎熬。为了能睡个好觉,不少人尝试了各种“土方法”,但很多时候不仅没用,反而让失眠更严重。今天就来聊聊那些越用越失眠的误区,以及真正能帮你睡着的办法。
一、啥是“真失眠”?别把偶尔睡不着当大事
偶尔一两次睡不着不算失眠。像考前紧张、换环境、短暂压力或喝太多咖啡导致的睡不着,都是正常情况,放宽心第二天通常能恢复,不必紧张。真正的失眠是每周至少出现3晚,表现为躺下超过30分钟不能入睡、睡着后易醒且难再睡,或睡后仍很累,且这种情况持续3个月以上,影响白天状态,如头晕、没精神、白天困倦、注意力不集中、情绪烦躁。
二、这些“助眠方法”其实是误区,别再踩坑了!
误区1:睡不着就玩手机/看电视“催眠”
很多人觉得,睡不着的时候刷会儿手机、看看电视,累了自然就睡着了。但这其实是错的。手机、电视屏幕发出的蓝光,会让大脑误以为还是白天,从而抑制褪黑素的分泌。褪黑素是帮助我们睡眠的重要激素,它分泌少了,人就不容易产生困意,反而会越看越精神。
误区2:睡前喝酒“助眠”
有些人认为,喝酒能让人更快入睡,是助眠的好办法。确实,酒精可能会让你在短时间内昏昏欲睡,更快进入睡眠状态,但它会严重打乱你的睡眠节奏。酒后的睡眠往往比较浅,很容易在夜里频繁醒来,而且睡眠质量特别差,第二天醒来还是会觉得累。
误区3:晚上没睡够,白天补觉补回来
晚上没睡好,白天补个觉,这听起来似乎很合理,但其实也有问题。白天补觉时间如果超过1小时,会打乱身体的生物钟,让晚上更难睡着。如果实在困得不行,可以眯10-20分钟,不要超过30分钟,而且下午3点之后就别再补觉了,否则会影响晚上的睡眠。
误区4:躺床上“硬熬”,一定要“睡够8小时”
不少人觉得,不管能不能睡着,都得躺在床上,必须睡够8小时才行。其实,这种想法是错误的。如果你躺在床上翻来覆去超过30分钟还没睡着,大脑就会把“床”和“睡不着”这两个信息绑定在一起,以后一到床上就会不自觉地紧张,更难入睡。
误区5:靠吃“安神药”“褪黑素”救急
一些长期失眠的人,会自己去药店买安神药或褪黑素吃,觉得这样能快速解决失眠问题。但非处方的安神类药物可能会让人产生依赖性,吃多了对身体不好。
三、避开误区后,这样做才能真正帮你睡着
(一)睡前1小时做好“放松准备”
1.远离电子屏幕:睡前1小时就把手机、电脑等电子设备放远一点,不要碰它们。可以想一些愉快的事情或听一些轻柔的音乐促进睡眠。
2.让身体“降温”:睡前可以用温水泡脚,水温不要太烫,泡15分钟左右就好。卧室的温度调至22-26℃,稍凉的环境更有利于入睡。
3.别吃太多/太饿:睡前1小时不要吃大餐,也不要喝咖啡、喝茶,这些食物和饮品会让神经兴奋,影响睡眠。
(二)如果躺了30分钟还没睡着,别硬躺
要是躺了30分钟还没睡着,就别继续躺在床上硬熬了。可以起来做点“无聊事”,比如坐在椅子上叠叠衣服、看看天花板,或者听一些重复的单调声音,等感觉到有困意了,再回到床上睡觉。
(三)白天做好这3件事,晚上更易入睡
1.固定作息:每天固定时间起床,包括周末也不要睡懒觉,哪怕前一晚没睡好,也别晚起超过1小时。坚持一段时间,身体就会形成自己的“生物钟”,到了该睡觉的时间就会产生困意。
2.白天晒晒太阳:上午10点左右,到户外晒10-20分钟太阳,注意不要暴晒。晒太阳有助于身体调节褪黑素的分泌,让晚上更容易产生困意。
3.动一动,但别太晚:白天适度运动,比如快走、瑜伽等,能改善睡眠质量。但要注意,睡前3小时不要做剧烈运动,剧烈运动后神经会处于兴奋状态,影响入睡。
四、这些情况别硬扛,赶紧找医生
若失眠超1个月,试过上述方法无效,且白天头晕、心慌、记忆力下降,或一到睡眠时间就极度焦虑,害怕睡不着,就别硬扛或乱试方法了。这可能是长期压力、焦虑、抑郁,或甲亢、呼吸暂停等疾病导致的,应及时就医,让医生找原因并针对性治疗。
总之,失眠虽然难熬,但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和它“硬刚”。只要避开那些错误的做法,慢慢培养好的睡眠习惯,身体会逐渐找回睡眠的节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