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银屑病:皮肤上的“免疫风暴”
银屑病,俗称“牛皮癣”,是以皮肤红斑、鳞屑为典型表现的慢性免疫炎症性疾病,全球约2%-3%人口深受其扰,我国患者超650万。它犹如一场皮肤上的“免疫风暴”,免疫系统“敌我不分”攻击自身细胞,促使角质细胞异常增殖,终致鳞屑红斑显现。
二、核心疑问:银屑病会传染吗?
明确答案:银屑病不会传染。
1. 传染病的“三大要素”,银屑病均不具备
病原体:传染病多由外界病原体入侵引发,而银屑病是自身免疫“内乱”所致,无细菌、病毒等外界病原体参与其中。
传播途径:传染病可通过空气、接触、血液等途径传播,银屑病无法通过任何方式从一人传播至另一人。
易感人群:传染病需存在对病原体敏感的人群,而银屑病的发生与遗传、环境因素相关,与是否接触患者无关。
2. 银屑病的本质:免疫系统“认错对象”
免疫细胞攻击:T淋巴细胞(免疫系统“士兵”)错误识别正常皮肤细胞为“敌人”,释放炎症因子(如TNF-α、IL-17),导致角质细胞过度增殖。
角质细胞异常:正常角质细胞从基底层到脱落需28天,而银屑病患者这一过程缩短至3-4天,形成肉眼可见的鳞屑。
血管扩张:炎症因子导致真皮乳头层血管扩张、充血,形成红斑。
三、银屑病的“真面目”:从症状到分型
1. 典型症状:红斑、鳞屑、薄膜与点状出血
红斑:边界清晰的红色斑块,可相互融合成片,常见于头皮、肘部、膝盖、腰部。
鳞屑:银白色或灰白色鳞屑,易剥离,剥离后可见半透明薄膜(薄膜现象)。
点状出血:刮除薄膜后,可见小出血点(Auspitz征),为银屑病特征性表现。
2. 临床分型:四种类型,表现各异
斑块状银屑病(最常见):红色斑块覆盖厚层鳞屑,直径1-10cm,可长期稳定或缓慢扩大。
点滴状银屑病:多见于儿童、青少年,表现为1-10mm大小的红色丘疹,表面覆少量鳞屑,常与上呼吸道感染(如链球菌感染)相关。
反向银屑病:好发于皮肤褶皱处(如腋窝、腹股沟、臀沟),表现为光滑红色斑块,无厚层鳞屑。
红皮病型银屑病:全身超90%皮肤潮红、肿胀、脱屑,可伴发热、淋巴结肿大,为重型银屑病。
四、银屑病的病因:遗传与环境“共同作案”
1. 遗传因素:基因的“易感标签”
家族聚集性:父母患银屑病,子女风险升高(父/母单方患病,风险约14%;父母双方患病,风险约41%)。
易感基因:目前已发现超80个银屑病相关基因位点,其中PSORS1(位于6号染色体)是最主要的易感区域,涉及HLA-Cw6等基因。
2. 环境因素:免疫系统的“触发器”
感染:链球菌感染(如咽炎、扁桃体炎)可诱发点滴状银屑病,尤其儿童患者。
药物:β受体阻滞剂(如普萘洛尔)、锂剂、抗疟药(如羟氯喹)可能诱发或加重病情。
生活方式:吸烟、酗酒、肥胖(BMI>27)、精神压力(如焦虑、抑郁)均被证实为危险因素。
五、诊断与治疗:从“精准识别”到“长期管理”
1. 诊断:皮肤科医生的“三步法”
临床表现:根据红斑、鳞屑、薄膜现象、点状出血等特征初步判断。
皮肤镜检:通过偏振光皮肤镜观察,可见点状血管、白色鳞屑等特征性表现。
病理活检:必要时取皮肤组织进行病理检查,以排除其他类似疾病(如湿疹、体癣)。
六、结语:银屑病不传染,但需要“科学对待”
银屑病如同皮肤上的“免疫迷局”,它的发生与遗传、环境、免疫系统密切相关,但与传染病无关。对患者而言:
治疗需耐心:银屑病是慢性病,需长期管理,避免追求“快速根治”;
生活需自律:避开感染、压力、肥胖等危险因素,减少复发;
心理需强大:正确看待疾病,打破“病耻感”,回归正常社交与生活。
当我们为患者递上一杯温水,以理解的微笑驱散他们的局促,用“银屑病不传染”的科学之声破除偏见,这些细微之举,皆是对生命的温柔以待。它们无声诉说:皮肤健康的真谛,始于对科学真相的坚守,成于对每一位患者无条件的包容与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