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中,特别是大出血时,输血对维持血容量、改善氧供、预防器官衰竭至关重要。尽管输血安全性随医疗技术进步而提高,护士的专业操作仍是保障输血安全和减少并发症的关键。
术中输血的适应症与常见情况
大出血或循环衰竭:当患者因外伤、手术创面过大、血管破裂等原因出现急性失血,血容量减少可能导致休克甚至危及生命,此时输血是最直接有效的抢救措施。
血红蛋白水平偏低:对于需要进行复杂大手术的患者,如心脏外科、肝脏移植等,术前或术中若血红蛋白下降到一定临界值,可能无法维持氧供需求,适量输注红细胞悬液可以纠正贫血、改善供氧。
凝血异常:某些手术(如肝脏手术或一些恶性肿瘤切除)可能导致凝血因子消耗过多或出现严重的凝血障碍,这时新鲜冰冻血浆、冷沉淀或血小板输注可迅速纠正凝血功能,降低术中出血量和出血时间。
了解这些适应症和常见情况有助于护士在术中迅速识别需要输血的时机,确保患者得到及时、适量的治疗。
输血前的护理与准备
血液准备和匹配:护士在术前需仔细核对患者的血型和Rh因子,确保与拟输注的血液制品完全匹配。术前交叉配血是关键步骤,能有效预防溶血反应等严重并发症。输血前,护士会再次核对患者身份信息、血液制品的批号和有效期,确保血液来源正规、保存得当、检验合格。
输血器械的准备:输血需要专用输血器材,包括输血管路、过滤装置以及备用输液泵等。护士需提前检查输血器材的完整性、灭菌状况,确保输血过程中器械无破损、无污染。此外,还需准备无菌手套和其他保护用品,防止操作中造成交叉感染。
患者状况的评估:输血前,护士需评估患者的循环状态、生命体征和实验室数据,如血压、心率、凝血指标等。通过全面评估,护士可以为手术团队提供输血指征参考,帮助医生决定是否立即输血或调整输血方案。
术中输血的操作规范
输血过程的实时监测: 护士在输血过程中需时刻监控输血速度,避免输注过快引起的心脏负担或容量过载。她们还需连续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确保血压、心率、氧饱和度维持在正常范围。如发现血压波动异常、心率加快或患者出现呼吸困难,护士需立即暂停输血并报告医生。
识别输血反应:输血并发症可能在输血过程中发生,例如发热反应、过敏反应甚至溶血性反应。护士需熟悉这些反应的早期表现,并在第一时间采取措施,包括停止输血、更换输液管路、给予抗过敏药物或肾上腺素,以及配合医生实施其他急救措施。
确保无菌操作:输血全程必须严格遵循无菌操作规范,防止感染风险。护士在更换输液管路、插入输血针头或调整输液袋时,需确保手部卫生、操作台面清洁,所有接触血液制品的器具均保持无菌状态。
术后的输血护理与观察
记录与总结:护士需详细记录输血时间、输血量、输血前后的生命体征变化,以及任何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这些数据不仅为后续治疗提供参考,也为病历的完整性和医学研究积累了重要资料。
并发症的早期发现:术后并发症可能延迟出现,如迟发性溶血反应或输血相关感染。护士需在术后数小时甚至数天内,持续关注患者的生命体征和实验室指标变化,及时发现异常,迅速反馈给医生以调整治疗方案。
患者教育:术后,护士需向患者讲解输血相关知识,例如如何监测自身状况、发现异常症状时应如何处理。通过清晰的沟通和指导,患者可以更好地配合后续治疗,提升整体治疗效果。
手术室护士在输血护理中的专业要求
专业知识储备:护士需掌握输血相关的生理学、病理学知识,了解血液制品的种类、适应症及使用方法。
技术技能培养:包括熟练的静脉穿刺技巧、输血设备的使用,以及输血过程中异常情况的处置能力。
持续教育与考核:随着输血技术和管理要求的不断提高,护士需要定期参加技能培训和考核,以确保操作规范始终符合国内外最新医学指南。
总结
术中输血护理复杂且关键,手术室护士以规范的操作和严谨的流程,保障手术安全与患者康复。她们不仅擅长无菌管理与设备操作,还能迅速应对突发状况,确保输血安全高效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