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听到有人感慨“年纪大了,腿脚没劲儿”“爬个楼梯都气喘吁吁”,很多人将这些现象单纯归结为自然衰老。然而,这些看似平常的变化,很可能是一种名为“肌少症”的疾病在悄然作祟。肌少症正如同一个“隐形杀手”,逐渐威胁着人们的健康,但却鲜少被大众熟知。接下来,就让我们一同揭开肌少症的神秘面纱,深入了解这个与我们健康息息相关的病症。
什么是肌少症?
肌少症,英文名为“Sarcopenia”,是一种进行性、广泛性的骨骼肌疾病,主要特征为肌肉萎缩、肌肉力量下降和身体功能减退。肌肉作为人体重要的组成部分,不仅是力量的源泉,还参与着新陈代谢、维持身体姿势与平衡等重要生理活动。当肌少症发生时,这些功能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正常情况下,人体肌肉量在30岁左右达到峰值,之后会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流失,但在肌少症患者身上,这种流失速度会明显加快。
肌少症的危害不容小觑
肌少症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它就像一颗“健康定时炸弹”,一旦“引爆”,后果严重。
最直观的影响体现在身体活动能力上,肌肉力量和功能的下降,使得患者日常活动变得困难重重。简单的起身站立、行走、上下楼梯等动作,对于肌少症患者来说都可能变得吃力。随着病情加重,患者容易出现跌倒,而老年人一旦跌倒,可能引发骨折等严重后果,进而导致长期卧床。长期卧床又会进一步加速肌肉萎缩,形成恶性循环,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和生活质量。
除了影响身体活动,肌少症还与多种慢性疾病相互关联、相互影响。例如,肌肉量减少会降低基础代谢率,使身体消耗能量减少,更容易导致肥胖。而肥胖又是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同时,肌少症患者心脏的收缩和舒张功能也可能受到影响,增加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此外,肌少症还会削弱免疫系统功能,使患者更容易受到感染,疾病恢复时间也会延长。
从心理层面来看,肌少症患者由于身体活动受限,社交活动减少,容易产生孤独、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进一步影响身心健康。
哪些人容易被肌少症“盯上”?
虽然肌少症多见于老年人,但并非老年人的“专属疾病”,以下人群都需要警惕肌少症的发生。
老年人:年龄是肌少症最主要的危险因素。随着年龄增加,身体各器官功能衰退,肌肉流失速度加快。研究表明,60岁以上人群中,肌少症的发病率显著上升,75岁以上老年人发病率更是高达20%-30%。
营养不良者:蛋白质是肌肉合成的重要原料。长期蛋白质摄入不足,如素食者、节食减肥人群,或者由于疾病导致食欲减退、消化吸收功能障碍的患者,身体无法获得足够的营养物质来维持肌肉合成,容易诱发肌少症。
缺乏运动者:“用进废退”在肌肉上体现得尤为明显。长期久坐、缺乏运动的人群,肌肉得不到有效的刺激,肌肉纤维会逐渐萎缩,力量下降,增加肌少症的发病风险。上班族长时间坐在办公室,缺乏运动,就是肌少症的高危人群之一。
患有慢性疾病者:许多慢性疾病,如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性肾病、癌症等,会引起身体代谢紊乱、炎症反应,导致肌肉消耗增加,同时影响营养物质的吸收和利用,从而引发肌少症。
如何发现肌少症?
早期发现肌少症对于及时干预和治疗至关重要。EWGSOP推荐应从肌肉质量、肌肉力量和肌肉功能三个方面进行综合评估。
肌肉质量评估:目前比较常用的肌少症诊断方法,包括DXA、BIA(生物电阻抗分析)、CT、MRI及人体测量学方法等。
肌肉力量评估:评估肌肉力量时,常分别采用双手握力、膝屈伸试验评估上、下肢肌力,而最大呼气流速则可用于反映呼吸肌肌力。
肌肉功能评估:主要评估患者的日常活动能力,如步速、简易体能状况量表(SPPB)等。正常步速应≥0.8米/秒,如果步速<0.8米/秒,表明肌肉功能可能受损,存在肌少症风险。
除了专业的医学检查,日常生活中,如果发现自己或身边的人出现以下情况,也应引起重视:经常感觉乏力、活动耐力下降、肢体变细、频繁跌倒等。
对抗肌少症,我们有办法
幸运的是,肌少症并非不可防治。通过科学的干预措施,我们可以有效预防和改善肌少症。
合理营养补充:增加蛋白质摄入是关键。优质蛋白质的来源包括瘦肉、蛋类、奶类、豆类及其制品等。建议成年人每天每千克体重摄入1-1.2克蛋白质,老年人和肌少症患者可适当增加至1.2-1.5克。同时,保证足够的维生素D摄入也很重要。可以通过晒太阳、食用富含维生素D的食物或补充维生素D制剂来满足需求。此外,均衡饮食,摄入足够的碳水化合物、脂肪、维生素和矿物质,对维持肌肉健康也必不可少。
坚持运动锻炼:运动是对抗肌少症最有效的方式之一。抗阻训练,如举重、俯卧撑、仰卧起坐、弹力带训练等,能够直接刺激肌肉生长,增加肌肉量和肌肉力量;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游泳、骑自行车等,可以提高心肺功能,增强身体耐力,促进全身血液循环,为肌肉提供充足的营养。
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对于患有慢性疾病的人群,积极控制病情,规范治疗基础疾病,能够减少疾病对肌肉的损害。
定期体检:老年人和高危人群应定期进行体检,关注肌肉量、肌肉力量和肌肉功能的变化,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肌少症不是“老了的必然结果”,而是可防可控的!只要我们提高对它的认识,重视预防,采取科学的生活方式和干预措施,就能够有效抵御它的侵害,守护肌肉健康,拥有高质量的生活。让我们从现在开始,行动起来,向肌少症说“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