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路导航员 带你认识心脏介入手术

“心”路导航员 带你认识心脏介入手术
作者:​金亚妮   单位:嘉样县人民医院
878

在心血管疾病治疗领域,心脏介入手术就像一位精准的“心”路导航员,凭借微创、高效的特性,为众多患者打通生命通道。相较于传统开胸手术,它无需大面积切开胸腔,仅通过血管穿刺就能完成治疗,大幅降低了手术风险与患者痛苦,如今已成为治疗冠心病、心律失常、先天性心脏病等疾病的重要手段。

心脏介入手术的核心原理并不复杂,它借助DSA血管造影机等影像学设备的实时引导,将导管、导丝、支架等特殊器械,通过手腕桡动脉、大腿股动脉等外周血管送人心脏及相关血管部位,针对病变处开展诊断或治疗。整个过程中,医生能通过影像清晰掌握器械走向与病变情况,精准操作,就像在“血管迷宫”里精准导航,避免损伤正常组织。

目前临床常用的心脏介人手术主要有三类。冠状动脉介人术(PCI)是治疗冠心病的关键手段,当冠状动脉因动脉粥样硬化出现狭窄或堵塞时,医生会将球囊导管送到狭窄部位,充气扩张让血管恢复通畅,必要时植人支架支撑血管壁,防止再次堵塞,从根本上改善心肌供血。心律失常介人治疗中,射频消融术通过导管将射频能量传递到心脏异常电活动区域,破坏病灶以根治房颤、室上速等;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则是在体内植入小型电子装置,发放电脉冲维持正常心律,适用于心动过缓患者。先天性心脏病介人治疗,如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封堵术,无需开胸,用导管将封堵器送到缺损处封堵异常通道,尤其适合儿童患者,减少对生长发育的影响。

不过,心脏介入手术有明确适用范围,并非所有心血管疾病患者都适合。冠心病患者若冠状动脉狭窄超70%、伴有明显心绞痛,或药物治疗无效,冠状动脉介人术是首选;急性心肌梗死发作时,及时介入治疗能快速开通堵塞血管,挽救濒死心肌。药物难以控制的房颤、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等心律失常,射频消融术可根治;严重心动过缓导致头晕、晕厥的患者,心脏起搏器植入术是保命关键。部分简单先天性心脏病,如小直径房间隔缺损,符合条件时可替代开胸手术。

术前术后的注意事项对手术效果和恢复至关重要。术前,患者要配合完成血常规、凝血功能、肝肾功能、心电图、心脏超声等全面检查,评估身体状况与手术风险;若服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抗凝药物,需按医嘱调整剂量或停药,降低术中出血风险;同时要保持良好心态,避免过度紧张,术前1天清淡饮食,术前6~8小时严格禁食禁水。术后,患者需住院观察1~3天,监测心率、血压及穿刺部位,预防出血、血肿等并发症;穿刺部位要加压包扎,避免剧烈活动,桡动脉穿刺者24小时内不宜过度弯曲手腕,股动脉穿刺者需卧床休息,避免过早下床;还要遵医嘱规律服用6~12个月抗凝药物,预防支架内血栓,定期复查血常规、凝血功能、心脏超声等,保障恢复效果。

与传统开胸手术相比,心脏介入手术优势显著。它创伤小,仅需局部麻醉和血管穿刺,术后1~2天就能下床,1周左右出院,大幅缩短住院时间;安全性高,影像引导下精准操作,对心脏及周围组织损伤小,并发症少,适合年老体弱、无法耐受开胸手术的患者;疗效确切,能快速开通狭窄血管、根治心律失常或修复心脏缺损,缓解症状、改善心功能,提升患者生活质量,降低心血管事件复发风险。

随着医疗技术发展,可吸收支架、三维标测技术等不断应用,心脏介人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持续提升。了解这项技术,能帮助大家在面对心血管疾病时,与医生共同做出科学决策,让“心”路导航员更好地守护心脏健康。

2025-08-20
分享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