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以把脑血管想象成一条为大脑输送营养和氧气的“生命水管”。当这条“水管”因为各种原因变得狭窄或被完全堵住时,后面的“田地”(脑组织)就会缺血缺氧,细胞可能在几分钟内就开始死亡,这就是脑梗死。其主要原因和救治方法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脑梗死的原因
1.动脉粥样硬化(血管“生锈”的慢性过程)
长期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危险因素导致脑血管内壁脂质沉积,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斑块逐渐增大使血管狭窄,最终堵塞血流。40岁以上人群中脑梗死与此相关性较高,尤其常见于颈动脉、大脑中动脉等关键血管。
2.血栓形成(血管内的“血块栓塞”)
当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时,血小板迅速聚集形成血栓,直接阻塞脑血管。多发于夜间睡眠或清晨起床时,因血流缓慢、血液黏稠度增加,血栓易在狭窄处形成。
3.栓塞(“流动的栓子”引发突发堵塞)
身体其他部位的血栓(如心房颤动形成的心脏附壁血栓)脱落,随血流进入脑血管并卡在狭窄处,此类脑梗死起病最急,常见于心脏病患者。
脑梗死的急救
1.快速识别(记住“BEFAST”六步法)
B(Balance,平衡):突然走路不稳、头晕
E(Eyes,眼睛):视力模糊或视野缺失
F(Face,面部下垂):观察患者是否单侧面部麻木、口角歪斜
A(Arm,肢体无力):让患者抬双臂,是否单侧手臂无力下垂
S(Speech,言语障碍):听患者说话是否含糊不清、无法理解
T(Time,立即就医):出现上述任一症状,立即拨打120
2.急救关键(把握“4.5小时黄金窗”)
脑梗死发生后,每延误1分钟,脑细胞死亡约190万个。发病4.5小时内可进行静脉溶栓治疗,6小时内可采取动脉取栓手术,越早治疗恢复可能性越大。切勿等待“症状自行缓解”,避免错过最佳时机。
3.现场正确处理:三做三不做
必须做:保持患者平卧,头偏向一侧(防止呕吐物窒息);解开领口、腰带,确保呼吸通畅;记录发病时间(精确到分钟),告知医生。
禁止做:盲目喂药、喂水(可能导致呛咳或误吸);随意搬动患者(尤其避免晃动头部);用力掐人中、拍打身体(无法改善病情)。
脑梗死的预防措施
1.高危人群
年龄与性别:55岁以上人群风险显著升高,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男女比例约1.5:1),但女性绝经后风险接近男性。
基础疾病患者:高血压(血压≥140/90mmHg)、高血脂(低密度脂蛋白≥4.1mmol/L)、糖尿病(空腹血糖≥7.0mmol/L)患者,患病风险是普通人的3-5倍。
心脑血管病家族史:父母或兄弟姐妹中有脑梗死、心肌梗死病史者,需提前筛查。
不良生活习惯者:长期吸烟(每天≥10支)、酗酒(每日酒精摄入量>25g)、肥胖(BMI≥28)、缺乏运动(每周运动<3次)人群。
特殊疾病患者:心房颤动、颈动脉狭窄(狭窄率≥50%)、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15μmol/L)患者,属于血栓栓塞高危人群。
2.控制危险因素
高血压:目标血压<130/80mmHg,定期监测,遵医嘱用药。
糖尿病:空腹血糖<7.0mmol/L,餐后血糖<10.0mmol/L。
高血脂:低密度脂蛋白(LDL-C)<1.8mmol/L(合并动脉粥样硬化者)。
房颤:抗凝治疗(如华法林、利伐沙班),预防心源性栓塞。
3.健康生活
饮食:低盐(<5g/天)、低脂、高纤维,多吃蔬果、全谷物,限制红肉和加工食品。
运动:每周≥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游泳),避免久坐。
戒烟限酒:吸烟者戒烟,酒精摄入≤25g/天(男性)、≤15g/天(女性)。
心理平衡:避免长期焦虑抑郁,保持社交活动。
总结:脑梗死预防的核心是“早识别、早干预”——控制基础病、坚持健康生活、警惕预警症状,可显著降低发病风险。记住:大多数脑梗死是可防可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