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什么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作者:林丹   单位:南充市顺庆区人民医院
484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是目前临床最常见的一类脑卒中,占全部脑卒中的70%至80%。它是由于脑部某一动脉突然发生血流中断,导致其供血区域神经组织缺血、缺氧,从而出现脑功能损伤的急性发作性疾病。由于其发病急、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因此被称为“夺命沉默杀手”。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加剧,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率和患病负担逐年上升,公众对其识别、处理和预防的认知显得尤为重要。

发病机制与临床表现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本质是脑部动脉血流受阻,导致局部神经细胞因缺血而坏死。引起血流中断的原因多为脑动脉粥样硬化合并血栓形成,或远端血栓、心源性栓子脱落后阻塞脑血管。常见的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糖尿病、心房颤动、吸烟、高脂血症、肥胖及长期不良生活方式。

该病通常突然发作,症状根据受累脑区不同而有差异,但最常见的表现包括单侧肢体无力或麻木、言语不清、理解困难、视物模糊、眩晕、意识障碍等。部分患者可能症状轻微,称为小卒中,若不及时干预,也可能在短时间内进展为大面积脑梗死。由于脑组织对缺血极为敏感,病变发生后数分钟内即开始不可逆性损伤,时间就是大脑,早期识别和紧急处理尤为关键。

诊断方法与急救流程

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中,有一个非常关键的“黄金时间窗”——从症状起始算起的4.5小时内,是治疗的推荐时间段。因此,一旦怀疑脑卒中,应第一时间拨打急救电话并前往有卒中救治能力的医院。医院接诊后首要任务是明确脑卒中的类型,排除出血性脑卒中或其他疾病。目前最常用的急诊影像检查为头颅CT,可迅速鉴别出血与否。如CT未见出血,但临床高度怀疑为缺血性脑卒中,则可进一步进行MRI或磁共振弥散成像以确认早期梗死灶。

一旦确诊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并且患者在发病4.5小时内抵达医院,符合条件者可使用静脉溶栓治疗。溶栓药物可在血栓形成早期有效溶解血栓,恢复脑部血流,从而减少神经损伤并改善预后。部分大血管闭塞患者还可通过血管内取栓术进一步清除血栓,治疗窗可延长至6至24小时。上述治疗需具备专业团队、成像评估和严格适应证筛查。

在救治过程中,血压控制、血糖稳定、抗血小板治疗、脑水肿防治等支持性治疗同样重要。对于超过治疗窗的患者,仍需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并进行康复指导,防止并发症发生。

康复与预防策略

脑卒中不仅是突发性疾病,更是慢性疾病的急性表现,治疗不仅限于急性期,后续的康复与二级预防同样关键。部分患者在急性期后可出现偏瘫、失语、吞咽障碍、认知功能下降等后遗症,需接受早期康复干预,包括运动训练、言语康复、心理支持等。康复治疗越早介入,神经功能恢复的可能性越大。

预防复发是卒中管理的重要一环。患者出院后需规律服用抗血小板药物、他汀类降脂药物,并在医生指导下管理血压、血糖,戒烟限酒、控制体重。高危人群,如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建议定期体检,监测心律、血脂水平,尤其是老年人或有心房颤动病史者,应高度警惕卒中风险。长期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是预防脑卒中最经济有效的策略。家庭成员应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鼓励其积极参与康复活动,减轻焦虑与抑郁情绪。

公众应掌握卒中的早期识别要点,如“中风120”口诀所概括的口角歪斜、言语不清、肢体无力等症状,即“1看脸是否对称,2查胳膊能否抬起,0听说话是否清楚”,一旦发现异常,应立即送医,不可延误。加强家庭、社区、医院三方联动,建立卒中快速识别与转运机制,是提升整体卒中救治成功率的关键所在。

结语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是一种具有高致残率、高复发率的神经系统急症。早期识别症状、及时就医和科学干预,是降低致残率和死亡率的核心措施。通过规范诊疗流程、加强康复训练和二级预防,绝大多数患者可以实现功能恢复并回归社会。提升大众对卒中的认知水平,有助于构建更加健康、主动的慢病防控体系,为减少卒中带来的家庭和社会负担提供坚实基础。

2025-06-27
分享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