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观察化疗药物外渗的早期迹象如何紧急处理

如何观察化疗药物外渗的早期迹象如何紧急处理
作者:蔡英贵   单位:南宁市第二人民医院
75

化疗是许多癌症患者的重要治疗手段,但化疗药物一旦“跑”到血管外(专业术语叫“外渗”),就像一颗“定时炸弹”,可能引发皮肤溃烂、组织坏死,甚至影响肢体功能。

化疗药物外渗的早期“警报信号”

化疗药物外渗不是突然发生的,身体会先发出一些“求救信号”。如果输液时出现以下情况,一定要立刻告诉护士或医生:

1.针眼周围“火辣辣”的疼

化疗药物刺激性强,外渗初期,针眼周围会像被辣椒辣到一样,出现刺痛、灼热感,甚至沿着血管走向放射到手臂或腿部。比如,手背输液时,可能感到前臂内侧酸胀。

2.皮肤突然“变脸”

正常输液时,皮肤不会有明显变化。但外渗后,针眼周围皮肤会迅速变红,像被太阳晒伤一样,范围可能超过2厘米,还会肿起来,摸起来发硬。如果用透明敷料输液,甚至能看到敷料下皮肤隆起。

3.输液“卡壳”了

推药时感觉阻力变大,或者回血颜色变深、甚至没有回血;恒压输液装置下,流速突然变慢或停止。这些都可能是针头移位或药物外渗的信号。

4.全身“不舒服”

部分患者会突然心慌、出冷汗、脸色发白,这可能是疼痛刺激或药物毒性反应引起的。比如,使用长春新碱时,可能引发心跳加快。

关键提醒:这些症状可能单独出现,也可能同时发生。一旦发现,千万别忍着,立即按铃叫护士。

化疗药物外渗的紧急处理

如果确认发生外渗,记住“停、抽、封、冷、抬”五步法,争取在黄金时间内减少损伤。

1.立即“叫停”输液

别拔针头!先连接空注射器,轻轻回抽残留的药液(能抽多少抽多少),减少皮下存留量。然后用记号笔沿着红斑边缘画个圈,方便后续观察。为什么重要:研究显示,及时回抽可减少30%-50%的组织损伤。

2.药物“对号入座”处理

不同化疗药物对组织的伤害不同,处理方式也有区别:

蒽环类(如阿霉素):像“化学火焰”,会烧伤皮肤。处理时要用4℃冰袋冷敷(每次20分钟,每天4次,持续3天),同时局部注射“解毒药”右丙亚胺;

植物碱类(如长春新碱):像“化学刺”,会刺激神经。要用40℃湿热毛巾敷,配合注射透明质酸酶(帮助药物分散);

 烷化剂(如氮芥):像“化学腐蚀剂”,会直接破坏细胞。要立即皮下注射硫代硫酸钠(中和毒性)。

关键提醒:这些药物必须由专业护士操作,患者和家属千万别自己动手。

3.局部“封闭”保护

护士会在红斑边缘1厘米处打针,像“撒网”一样向中心注射利多卡因(麻醉药)和地塞米松(消炎药),形成保护层,减少疼痛和肿胀。

4.肢体“抬高”减压

上肢外渗:用悬吊带把胳膊吊起来,保持肘关节弯曲90度。下肢外渗:垫高脚部15-30度,像“踩油门”的姿势。

用弹力绷带轻轻包扎,压力保持在15-20mmHg,像给肢体“穿减压袜”。

评估疼痛程度(用0-10分打分,10分最疼):如果皮肤变紫、水疱超过2厘米,或者摸起来没感觉,要立刻联系血管外科或烧伤科医生。

特殊情况怎么处理

1.中心静脉导管(如PICC)外渗

如果化疗药从“大血管通道”(比如PICC管)漏出来,可能流到胸腔或纵隔,引发更严重的后果。这时要做:立刻拍胸部CT,看看药物有没有“跑”到胸腔里;如果确诊,需要在相应腔隙(如胸腔)放置引流管,将外渗药液引流出来。

2.孩子出现外渗

孩子可能因为害怕乱动,导致针头移位。可以给孩子喝点水合氯醛(一种安全的镇静药),让他们睡一会儿,减少肢体活动。外渗处贴水胶体敷料(像果冻一样),每2天换一次。

如何预防化疗药物外渗

1.选对“通道”

优先用PICC管或输液港(像埋在皮下的“小水库”),减少外渗风险。如果用普通留置针,要选较粗的(如22G或更小号数的针头),进针时保持20-30度角,见回血后再进0.2厘米,确保针头在血管里。

2.护士“盯紧”输液

现在很多医院用电子输液泵,能自动监测压力。如果压力超过200mmHg,会发出警报,提醒护士检查。

3.患者和家属“学起来”

 输液时别乱动,有不舒服立刻说。学会看“红、肿、热、痛”四个信号。

2025-08-22
分享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