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头:如果没有CT,医生怎么看病
想象一下,你头疼得厉害,医生怀疑你脑子里长了东西。
在1970年之前,医生想“看看”你的大脑,只有两种方法:
1.开颅探查(对,就是字面意思,掀开头盖骨!)。
2.气脑造影(往你脑袋里打空气,再拍X光,疼到怀疑人生)。
是不是听着就头皮发麻?
别怕,今天的主角——CT(计算机断层扫描),就是来拯救人类的!
但你可能想不到,这项“医学神器”的诞生,竟然和音乐唱片公司有关,甚至和披头士乐队有点“不可告人”的关系……---
一个“不务正业”的工程师
主角登场:戈弗雷·豪斯菲尔德(GodfreyHounsfield)
这位老哥是英国电气工程师,二战时搞过雷达,后来进了EMI公司。
等等,EMI?那不是披头士乐队(TheBeatles)的唱片公司吗?
没错!就是那个发行《HeyJude》、《Yesterday》的EMI!
豪斯菲尔德本来应该研究音响、录音设备,但他偏偏对“看透人体”着了魔。
有一天,他盯着唱片机发呆,突然灵光一闪:
“如果能让X光像唱针一样,一层层‘扫描’人体,是不是就能看到内部结构了?”
(没错,CT的灵感,竟然来自黑胶唱片!)
史上最“硬核”的实验:扫描牛脑
豪斯菲尔德说干就干,但EMI是搞音乐的,哪来的X光机?
于是,他找了个替代品——γ射线(辐射更强,但更便宜)。
实验对象?一坨新鲜的牛脑(因为人脑不好搞……)。
这台“原始CT”的工作方式极其复古:
1.γ射线慢慢扫过牛脑,像唱片机一样转圈。
2.数据记录在磁带上(对,就是老式录音带)。
3.用计算机(其实是台笨重的大家伙)算9天,才生成一张模糊的80×80像素图像。
(想象一下:你做完CT,医生告诉你:“别急,9天后出结果……”)
从“牛脑”到人脑:第一台CT的诞生
1971年,豪斯菲尔德终于搞出了第一台临床CT机,并在伦敦一家医院试用。
第一位患者是个怀疑脑瘤的女士,医生们战战兢兢地把她推进去……
结果?成功!
这台机器不仅找到了肿瘤,还避免了开颅手术!
但早期的CT机有多离谱?
扫描一个部位要几个小时(现在只要几秒)。
图像分辨率极低(像打了马赛克)。
价格死贵(相当于现在的几百万美元)。
所以,当时很多医生嘲讽:“这玩意儿有啥用?还不如X光!”
披头士乐队:CT的“隐形赞助商”?
这里有个冷知识:CT的研发资金,可能来自披头士的唱片收入!
因为EMI的主业是音乐,而60年代披头士火遍全球,赚得盆满钵满。
公司一看:“反正钱多,豪斯菲尔德爱搞啥搞啥吧……”
于是,摇滚乐间接推动了医学革命!
(下次做CT时,可以哼一首《LetItBe》致敬一下。)
从“被嫌弃”到诺贝尔奖
尽管早期CT备受质疑,但它的价值很快被证明。
1979年,豪斯菲尔德和另一位科学家科马克(AllanCormack)一起拿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颁奖词里有一句特别逗:
“他们让医生终于不用靠猜来看病了。”
如今,CT技术已经进化到:0.5秒扫描全身(比眨眼睛还快)。
AI自动识别病灶(连医生都惊叹)、低剂量辐射(比坐飞机还安全)。
结尾:CT和我们的生活
CT的发明告诉我们:
1.伟大的创新往往来自“不务正业”(比如唱片公司搞医疗)。
2.科技的本质是让人活得更轻松(不用再往脑子里打空气了!)。
所以,下次你做CT时,可以自豪地说:
“这玩意儿,可是摇滚乐和牛脑的功劳!”
(当然,别忘了感谢豪斯菲尔德,虽然他可能更想让你买张披头士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