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门螺杆菌:胃里的“不速之客”该如何驱逐?

幽门螺杆菌:胃里的“不速之客”该如何驱逐?
作者:​楚龙彬   单位:​四川省达州市渠县临巴镇中心卫生院
2180

临床中经常有患者拿着体检报告问:"医生,我查出了幽门螺杆菌感染,这个细菌很可怕吗?需要治疗吗?"其实,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简称Hp)是一种能够在胃酸环境中生存的螺旋形细菌,它不仅是胃炎和消化性溃疡的重要致病因子,更是胃癌的明确致癌因子。1.认识这位"不速之客"

幽门螺杆菌是一种革兰氏阴性细菌,具有独特的螺旋形态和多根鞭毛,这使它能够在胃黏膜表面灵活游动。更令人惊讶的是,它能够产生大量的尿素酶,将胃内的尿素分解为氨,中和胃酸,为自己创造适宜的生存环境。

全球约有一半人口感染幽门螺杆菌,在我国感染率更高,约为40-60%。这种细菌主要通过口-口传播和粪-口传播,共餐、接吻、使用不洁餐具等都可能成为传播途径。值得注意的是,幽门螺杆菌感染往往发生在儿童期,一旦感染,如果不经过正规治疗,细菌可能终生定植在胃内。

2.幽门螺杆菌的"作恶"过程

幽门螺杆菌感染胃部后,首先,细菌会破坏胃黏膜的保护屏障,导致慢性胃炎的发生。随着感染时间的延长,胃黏膜会出现萎缩和肠化生等病变。即从正常胃黏膜到慢性胃炎,再到胃黏膜萎缩、肠化生、异型增生,最终可能发展为胃癌。

同时,幽门螺杆菌还会产生多种毒力因子,如CagA蛋白和VacA毒素,这些物质会进一步损害胃黏膜细胞,增加胃癌的发生风险。研究表明,幽门螺杆菌感染者发生胃癌的风险是未感染者的2-3倍。

3.诊断:揪出隐藏的"元凶"

目前临床上检测幽门螺杆菌的方法主要分为侵入性和非侵入性两大类。侵入性检查主要是胃镜检查,通过胃镜取胃黏膜组织进行快速尿素酶试验、组织学检查或细菌培养。这种方法准确性高,还能同时观察胃黏膜的病变情况,但患者需要承受胃镜检查的不适。

非侵入性检查包括碳13或碳14尿素呼气试验、血清学检查和粪便抗原检测。其中,尿素呼气试验是目前最常用的检测方法,具有准确、简便、无创的优点。患者只需空腹服用尿素试剂,然后通过呼气收集样本进行检测即可。血清学检查主要检测血液中的幽门螺杆菌抗体,但无法区分既往感染和现症感染。粪便抗原检测则是通过检测粪便中的幽门螺杆菌抗原来判断感染状态。

4.治疗方案:精准"驱逐"策略

一旦确诊幽门螺杆菌感染,并不是所有人都需要立即治疗。以下情况建议进行根除治疗:消化性溃疡(包括活动期和既往史)、胃MALT淋巴瘤、慢性胃炎伴消化不良症状、胃癌术后、有胃癌家族史、计划长期服用质子泵抑制剂或非甾体抗炎药物等。

目前推荐的一线治疗方案主要是含铋剂的四联疗法,包括一种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埃索美拉唑等)、铋剂(如枸橼酸铋钾)以及两种抗生素(常用阿莫西林+克拉霉素或阿莫西林+左氧氟沙星等)。治疗时间通常为10-14天,部分地区由于耐药率较高,可能需要延长至14天。

对于青霉素过敏的患者,可以选择四环素替代阿莫西林。如果一线治疗失败,二线治疗可以调整抗生素组合,如使用四环素+甲硝唑等。

5.预防措施:筑起防护屏障

预防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关键在于切断传播途径。首先要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饭前便后要洗手,避免生熟食品交叉污染。其次,提倡分餐制或使用公筷公勺,减少口-口传播的机会。家中如果有人感染,建议其他成员也进行检测,必要时进行家庭聚集性治疗。

此外,要注意饮食结构的合理搭配,多吃新鲜蔬菜水果,适当补充维生素C和维生素E等抗氧化物质,这些营养素有助于保护胃黏膜,降低胃癌风险。同时要避免过度饮酒、吸烟和食用过咸、过辣的食物,这些因素会增加胃黏膜损伤。

    幽门螺杆菌虽然是胃里的"不速之客",但通过规范的诊断和治疗,我们完全可以将其"驱逐出境"。关键是要提高认识,及时就医,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个体化治疗。

2025-07-29
分享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