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伤急救:关键时刻的正确处理

外伤急救:关键时刻的正确处理
作者:赖天福   单位:​广西钦州市第二人民医院 急诊科
595

日常生活中,总会出现一些意外受伤,摔跤受伤等情况,伤口大小不一,如果处理不当,很有可能会导致伤口出现感染等情况,严重时,很有可能会出现较多的并发症,对人体健康造成较大的影响。那么,当受到外伤后,关键时刻应怎么正确处理呢?

一、外伤伤口处理原则是什么?

1、消毒:受外伤后,人体皮肤的完整性受到破坏,容易侵入较多的细菌,不利于伤口愈合,因此,受伤后,应及时对伤口进行消毒。

2、止血:如伤口有出血情况时,应根据其实际出血情况,及时进行止血。

3、包扎:出现伤口后,为减少出血,避免伤口化脓,应正确包扎伤口,包扎时,应注意快速包扎,且包扎部位准确,动作轻柔,避免加重外伤,包扎时,应注意松紧适宜,且牢靠。

二、常见的伤口消毒药物有哪些?

1、碘酒

碘酒属于一种常见的消毒药物,在使用时,具有较大的刺激性,局部使用时,不可大剂量、大面积使用,否则对伤口造成一定的刺激,出现明显的疼痛感。不仅如此,使用时,也不可与红药水同时使用,这样可加重伤口。

2、酒精

伤口的消毒药物之一即为酒精,消毒时,具有较强的刺激性,且对人体的细胞具有一定的破坏性,在伤口内、破溃部位等,不可使用酒精消毒,眼、鼻、口等部位也不可使用,如伤口较深时,也不可使用酒精消毒。

3、碘伏

碘伏在应用时,与酒精的刺激性相比较小,疼痛感较轻,可常用在伤口消毒过程中。

4、喷雾式伤口消毒剂

喷雾式的伤口消毒剂现阶段应用较多,且刺激性较小,例如:百多邦创面消毒喷雾剂等,刺激性较小,且有效消毒,安全性较高。

三、常见外伤有哪些?应如何处理?

1、擦伤  

擦伤主要是由于人体的皮肤表面破损、有划痕后所出现的一种面积小,深度浅的伤口。处理该种外伤时,一般情况下,可使用浓度为0.5%的碘伏对其伤口进行消毒,且消毒时,应由伤口中心逐渐伤口外部及周围皮肤部位进行消毒。如伤口受到污染时,处理时,应使用流动的水冲洗伤口,并利用生理盐水冲洗伤口,可有效清除伤口的异物、细菌,利用浓度为0.5%的碘伏对伤口进行消毒,并包扎伤口。

2、裂伤  

裂伤主要是指一种较深的伤口,且肉眼可明显看到皮下组织、肌肉损伤的一种伤口。如裂伤较小,没有明显的出血情况,且伤口没有受到污染时,可使用浓度为0.5%的无酒精碘伏对其伤口进行消毒。如裂伤、割伤伤口较深时,可使用以上伤口处理方式进行处理,并及时就医清创、缝合伤口等。

3、砸伤或挤伤  

砸伤或挤伤后,如果皮肤红肿、疼痛感较轻时,且肿胀程度不明显、皮肤损伤不严重时,可对其伤口进行观察,暂时不做处理。如果皮肤出现红肿、疼痛感较轻且肿胀程度不明显,但是皮肤出现损伤情况时,应按照擦伤的伤口情况进行处理。如果砸伤、挤伤后,人体的皮肤出现淤紫、破裂、疼痛剧烈等情况时,应及时就医。

4、刺伤  

刺伤主要是指人体皮肤被玻璃片、钉子、刺刀等刺伤后出现的一种较小且深度较深的伤口,应立即就医处理,并打破伤风。

5、关节、韧带扭伤

主要是由于受到一定的外力影响,人体重心不稳、地面高低不平等多种情况所致的外伤,受伤后身体活动受限,且会出现明显的疼痛、肿胀等情况。受伤后,应立即休息,并将患肢抬高,冷敷,固定患肢,48小时后,对其进行热敷等方法,消除肿胀。当扭伤情况比较严重时,应立即就医处理。

6、骨折及关节脱位

当阿生骨折时,可导致肢体畸形且伴有一定的骨擦感,如关节脱位时,很有可能会导致其出现肢体畸形且伴有一定的弹性,且出现弹性的部位比较固定,有明显的局部疼痛和肿胀症状出现,活动受限。处理时,可利用夹板对其伤肢进行固定,如属于开放性骨折且伴有一定的出血情况时,应及时止血并包扎,固定骨折部位即可。

日常生活中,受外伤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情况,而受伤后,正确处理伤口,可有效促进伤口的愈合,但是如果处理不当时,很有可能会导致伤口化脓感染,长时间不见愈合,严重时,还对人体健康造成一定的威胁。因此,处理外伤时,应正确处理。

2025-04-02
分享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