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后,疼痛往往是患者面临的“第一道难关”。很多人觉得“术后疼是正常的,忍忍就过去了”,却不知强忍疼痛不仅会影响休息、降低食欲,还可能延缓伤口愈合,甚至引发肺部感染、静脉血栓等并发症。
术后疼痛不是“忍忍就好”
术后疼痛主要分两类:一是“急性伤害性疼痛”,比如手术切口处的刺痛、胀痛,这是身体对组织损伤的正常反应,通常在术后1-3天最明显;二是“炎性疼痛”,手术会引发局部组织水肿、炎症,刺激神经末梢,导致疼痛持续加重。
很多患者担心“止痛药会上瘾”,宁愿咬着牙忍疼也不肯用药。其实,术后常用的止痛药如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以及医生开具的弱阿片类药物(如曲马多),在规范使用下,成瘾率极低,且及时止痛能帮助患者更早翻身、下床活动,反而有利于康复。临床数据显示,术后疼痛控制良好的患者,伤口愈合时间平均缩短2-3天,并发症发生率降低40%。
药物缓解:选对、用对才有效
1.按“疼痛等级”选药
医生会根据疼痛程度(常用NRS疼痛评分,0分为无痛,10分为剧痛)推荐药物。
轻度疼痛(1-3分):比如切口轻微胀痛,不影响睡眠,可选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如布洛芬胶囊(每次0.3-0.6g,每日3次)、对乙酰氨基酚片(每次0.5g,每日不超过4次),这类药对胃肠道有一定刺激,建议饭后服用。
中度疼痛(4-6分):疼痛影响睡眠,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弱阿片类药物,如曲马多缓释片(每次50-100mg,每12小时1次),服用期间可能出现轻微头晕,起身时放慢速度即可。
重度疼痛(7-10分):如术后伤口剧烈疼痛,医生会使用吗啡、羟考酮等强效止痛药,通常通过静脉注射或镇痛泵给药,能快速缓解疼痛,且会严格控制剂量,避免不良反应。
2.用药注意事项
不要等疼痛“忍不了”再吃药,提前按时间服药(如每6小时1次),能更稳定地控制疼痛;
告知医生自己的过敏史和正在服用的其他药物,避免药物相互作用;
服用止痛药后若出现恶心、便秘,可多吃蔬菜水果,或在医生指导下用缓泻剂(如乳果糖)。
物理缓解:简单操作,辅助止痛
1.冷敷与热敷
术后48小时内:若伤口无渗血,可用冰袋(裹上毛巾)冷敷伤口周围,每次15-20分钟,每天3-4次,能收缩血管、减轻肿胀,缓解刺痛;
术后48小时后:改用温毛巾(40℃左右)热敷,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缓解肌肉僵硬和胀痛,注意温度不要过高,避免烫伤皮肤。
2.正确摆放体位
腹部手术患者:可半坐卧位(床头抬高30°-45°),减轻腹部张力,缓解伤口牵拉痛;骨科手术患者(如膝关节手术):在腿部下方垫软枕,保持关节微屈,减轻关节压力,避免疼痛加重。
3.呼吸与放松技巧
深呼吸法:平躺在床上,慢慢吸气(4秒),让腹部鼓起,再慢慢呼气(6秒),重复5-10次,能放松身体、减轻紧张情绪,缓解疼痛感受;渐进式肌肉放松:从脚趾开始,先紧绷肌肉5秒,再放松10秒,逐渐向上到头部,通过“紧绷-放松”的交替,减轻肌肉紧张引发的疼痛。
饮食与生活:细节助力疼痛缓解
1.吃对食物,辅助康复
多吃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如鸡蛋、牛奶、鱼肉),帮助修复伤口组织,减少炎症反应;补充维生素C(如橙子、猕猴桃、西兰花),促进胶原蛋白合成,加速伤口愈合,减轻疼痛;避免辛辣、油腻食物,这类食物可能刺激胃肠道,加重身体不适,间接影响疼痛感受。
2.保证睡眠,减轻疼痛
睡眠不足会加重疼痛敏感度,术后尽量创造安静舒适的睡眠环境:白天可适当活动(如在病房散步),避免白天睡太多;睡前用温水泡脚(10分钟),喝一小杯温牛奶,帮助入睡,良好的睡眠能让身体更好地应对疼痛。
提醒:这些情况要及时告知医生
疼痛突然加重,且药物、物理方法无法缓解;伤口周围出现红肿、发热、渗液,可能是感染引发的疼痛;疼痛伴随呼吸困难、胸痛,或下肢肿胀、麻木,需警惕肺部感染、静脉血栓;服用止痛药后出现严重头晕、呕吐、皮疹,可能是药物不良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