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黄疸
新生儿黄疸又称高胆红素血症,是由于新生儿时期血清总胆红素浓度升高而引起的皮肤、巩膜等黄染的临床现象。新生儿黄疸是宝宝出生后最常见的生理现象之一,约60%足月儿和80%早产儿会出现。其本质是血液中胆红素水平升高,导致皮肤、巩膜呈现黄色。出生后2—3天,全身皮肤发黄,7—10天消退,叫生理性黄疸;若10天后不消退反而加重,或者出生后不到24小时即可出现皮肤发黄,且短期内迅速加深,与此同时新生儿伴有嗜睡、吸奶无力、不吃奶甚至出现呻吟、尖声哭叫,可能为病理性黄疸,应及时到儿科就诊。
出生早期常喂养有助于促进胆红素的排出,对于生理性黄疸的新生儿尤其有效。推荐母乳喂养,因母乳中含有的抗体和酶有助于促进肠蠕动以及胆红素排出,减少胆红素肠肝循环,从而缓解黄疸。若确诊为病理性黄疸,医生会进行更深入的评估和制定治疗方案。除光疗外可能包括针对潜在病因的特定治疗,如药物治疗或手术干预。
肚脐护理
肚脐是宝宝感染的重要途径,请您加强护理,每次给宝宝洗完澡后,保持肚脐干燥,并用75%酒精消毒,一日两次,同时注意观察宝宝肚脐及周围有无红、肿、流血、流液等异常情况,如果发现,请及时到儿科就诊。宝宝肚脐处有一残端,10—15天自然脱落。
皮肤护理
新生儿的皮肤娇嫩,应使用无刺激的婴儿专用沐浴露。洗澡水温控制在38℃~41℃,每天为新生儿洗澡,特别是颈部、腋窝、腹股沟等皮肤褶皱处。洗澡时间不宜过长,5 - 10 分钟即可,避免宝宝着凉。尿布疹的预防关键是每2小时检查尿布,便后用温水清洗或者用棉柔巾沾湿擦屁屁。擦洗完以后用纸巾给宝宝轻轻蘸干,注意不要使劲擦,不然容易发红,这些都做完以后,我们稍微给宝宝晾一晾小屁股,然后再给孩子涂护臀霜,平时天气好,也要多晒晒小屁股,避免宝宝红屁股。
新生儿喂养
宝宝出生后及时让宝宝吸奶,增加纯母乳喂养的成功率,此外新生儿出生后即可尽快添加维生素AD制剂,增强宝宝免疫力并可促进钙的吸收。出生第1-3天,胃如弹珠,妈妈初乳足够;第4天,奶25-30ml左右,1.5小时喂1次;1周后,容量50ml左右,2小时喂1次;2周后,一顿能吃60-90ml,2小时喂1次;满月后,每餐约吃80-120ml,每次间隔约3小时每天吃,6-7次一天的总奶量约600ml;吃完奶,要竖抱拍隔,用空心掌,后背从下往上拍;喂水:纯母乳喂养的宝宝6个月内不需要额外补充水份。
新生儿吐奶
新生儿喂养过程中吐奶是新生儿常见的现象,而大部分的轻微吐奶症状都是属于生理性的。因为宝宝在刚刚出生的一段时间,胃肠还没有发育完善,生儿贲门括约肌功能不完善,胃容量小,胃的位置呈水平位,所以如果喂奶姿势不对,喂奶过快,喂奶量过多,或者频繁的更换奶粉,都会导致宝宝在喝奶以后出现吐奶的现象。因此婴儿喂奶后,轻拍小背以防呕吐。睡时头偏向一侧,以防呕吐引起窒息。喂奶过程中如果婴儿吐奶,不要马上抱起,这样容易出现呛奶。予以右侧卧位扣背,让宝宝将奶液咳出。对于频繁吐奶的婴儿,吃奶后的最佳体位应是躺于15~30度斜坡的床垫上(不是仅抬高头)使身体于右侧卧位,可减少吐奶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