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水平蒸蒸日上的今天,我们的餐桌愈发丰盛,可体重秤上的数字也跟着一路“狂飙”。你是不是也常常被肥胖问题困扰,看着镜子里走样的身材发愁,满心都是减肥的想法,却在各种减肥方法中迷失了方向?别担心,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的《成人肥胖食养指南(2024年版)》,就像一盏明灯,为我们照亮了科学减重之路。
肥胖,如今已像一场悄无声息的“流行病”,在中国迅速蔓延。《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的数据触目惊心:18岁及以上居民超重率、肥胖率分别高达34.3%、16.4%,而且这一数字还在持续攀升。肥胖可不只是让我们穿不上漂亮衣服那么简单,它简直就是一颗隐藏在身体里的“健康炸弹”。肥胖与2型糖尿病、脑卒中、冠心病、高血压等多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紧密相连,还会大大增加多种肿瘤的发病风险,严重威胁着我们的生命健康。
那么,到底什么才是肥胖呢?它可不是简单的体重超标。肥胖是人体脂肪过度积聚,达到危害健康程度的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从病因和发病机制上,可分为单纯性肥胖和继发性肥胖。判断是否肥胖,常用的指标有体质指数(BMI)和腰围(WC)。对中国成年人来说参考标准同下表:
BMI(kg/m²):体重过低 <18.5kg/m²;正常 18.5-24.0kg/m²;超重 24.0-28.0kg/m²;肥胖 ≥28.0kg/m²。
腰围(cm):肥胖前期,男性:85-90cm,女性:80-85cm;中心型肥胖:男性:≥90cm,女性:≥85cm;
接下来,咱们就好好看看《成人肥胖食养指南(2024年版)》里那些实用的减重秘籍:
1.精准把控能量,搭建营养大厦
想要成功减重,控制总能量摄入是关键。不同人群每天的能量需求不同,可把每日能量摄入减少500-1000kcal;相当于成年男性能量摄入控制在1200-1500kcal/日,成年女性控制在1000-1200kcal/日,采用限能量平衡膳食。但这并不意味着要饿肚子,食物的多样性和营养均衡同样重要。脂肪供能占20%-30%,蛋白质供能占15%-20%,碳水化合物供能占50%-60%。合理安排一日三餐,早中晚供能比保持在3:4:3。主食别再盯着精白米面了,多吃全谷物,至少占谷物总量的一半,像燕麦、糙米、全麦面包都是不错的选择;新鲜蔬果要多吃,但像荔枝、芒果等高糖水果,还有土豆、红薯等高淀粉蔬菜,得适当控制量;吃肉就选脂肪含量低的,比如牛肉、去皮鸡腿肉、鱼虾等;奶类优先选低脂或脱脂的。要是觉得常规方法效果不好,也可以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尝试不同的膳食模式,比如低碳水化合物膳食、地中海饮食、间歇式断食膳食或者营养代餐等饮食习惯。
2.远离高能食物,坚守清淡饮食,拒绝酒精诱惑
油炸鸡翅、香甜的奶油蛋糕、五彩的糖果、肥腻的五花肉……这些高能量食物虽然味道诱人,但却是我们减重路上的“绊脚石”,想要瘦下来,就得少吃。可以选择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比如各种粗粮和绿叶蔬菜。饮食上严格控制脂肪/油、盐、糖的添加量,每天盐摄入量小于5g,油控制在20-25g,糖的添加最好在25g以下。做饭的时候,多采用蒸、煮、熘、水滑这些健康的烹饪方式,少用油炸。去超市买东西时,学会看营养标签,挑那些脂肪、碳水化合物、糖、钠含量低的食品,像油炸薯片、香肠、奶油蛋糕、果脯、棒棒糖、冰淇淋、可乐这些,能不买就不买。还有,酒精可是个“隐藏的热量大户”,每克酒精能产生约7kcal能量,而且没什么营养,减重期间还是和它说“拜拜”吧。
3. 纠正不良习惯,科学进食
科学选择食物,规律进餐时间,做到定时定量,这是维持健康体重的基础。一日三餐时间要固定,避免饥一顿饱一顿。早餐必须吃,它能开启一天的新陈代谢;晚餐别吃得太晚,17:00-19:00比较合适,吃完晚餐除了喝水,就别再吃东西了。要是实在饿得难受,就吃点低能量、高膳食纤维的食物,比如黄瓜、番茄。生活里,要改掉暴饮暴食的坏毛病,少吃零食、少喝饮料,坚决不吃夜宵。不管是在家吃饭,还是出去下馆子,都要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和活动量,合理搭配食物,做到营养均衡。吃饭的时候,细嚼慢咽,这样不仅能享受食物的美味,还能减少食量,增加饱腹感。还有个小窍门,按照蔬菜-肉类-主食的顺序吃饭,能帮你少吃高能量食物。
4. 动起来,睡好觉,作息规律
现在很多人工作久坐不动,出门就坐车,回家就躺沙发,身体活动严重不足,这就是肥胖的“催化剂”。适当运动可以消耗能量,调节身体代谢,让我们拥有不易发胖的好体质。肥胖患者减重,运动得讲究原则,以中低强度的有氧运动为主,像每天下班后去公园快走半小时,周末去游泳馆游个一小时,或者骑骑自行车都是不错的选择;再搭配点抗阻运动,比如在家举举哑铃、拉拉弹力带。每周要保证150-30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平均每天大约30-60分钟;抗阻运动2-3次/周,每次10-20分钟,使身上微微发汗,每周通过运动消耗2000kcal以上的能量。想要坚持运动,就得培养对运动的兴趣,把运动当成放松身心的好机会。可以从增加日常活动量开始,比如爬楼梯、步行上下班,然后再慢慢增加运动强度和时间。同时,要减少静坐和看电子屏幕的时间,每天最好控制在2-4小时以内。办公室一族,每小时都要起身活动几分钟。另外,睡眠对体重也有很大影响。经常熬夜、睡眠不足,身体内分泌就会紊乱,脂肪代谢也跟着出问题,容易出现“过劳肥”。所以,肥胖患者每天要保证7小时左右的高质量睡眠,养成早睡早起的好习惯。
5.巧用食药物质,遵循中医食养
咱们老祖宗的“药食同源”理论可是很有智慧的。根据中医的辨证论治,不同类型的肥胖可以选择不同的食药物质。胃热滞脾证的人,可以用铁皮石斛、麦芽这些能清胃热、消食导滞的食材;痰湿内盛证,就选薏苡仁、橘皮、砂仁等化痰祛湿的;气郁血瘀证,试试橘皮、山楂、当归等理气化瘀的;脾虚不运证,多吃茯苓、山药、莲子等健脾益气的;脾肾阳虚证,选择小茴香、山药、肉桂等温阳补虚的。不过,这些食药物质的使用,最好在专业医生或营养师的指导下进行。
6. 安全减重,迈向健康体重
减重可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得一步一个脚印,让身体慢慢适应新的能量状态。减重速度太快,不仅容易损伤身体器官,还可能导致体重迅速反弹,因为快速减重减掉的大多是水分,不是脂肪。对于孕妇、乳母、老年人和患有慢性代谢性疾病的人来说,更要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科学减重,千万别盲目跟风。一般来说,6个月内减重5%-10%比较合适,每个月减重2-4kg。在减重过程中,要经常记录体重数值、食物摄入量和运动情况,关注体脂率和肌肉量的变化,防止肌肉流失,保持基础代谢率。
科学减重是一场需要耐心和毅力的“马拉松”,不是“百米冲刺”。有了《成人肥胖食养指南(2024年版)》这个“贴心向导”,我们就有了明确的方向。从现在开始,改变饮食习惯,增加运动量,调整生活作息,用科学的方法拥抱健康体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