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心力衰竭:不是“终点”,科学管理能提高生活质量

慢性心力衰竭:不是“终点”,科学管理能提高生活质量
作者:向超   单位:阆中市人民医院 心血管内科
137

当医生诊断出“慢性心力衰竭”时,许多患者和家属会感到天旋地转,认为这意味着生命进入了倒计时,甚至将其等同于“心脏停止跳动”。然而,这种认知是严重错误的。慢性心力衰竭(简称“心衰”)并非不治之症,也不是生命的终点,而是一种复杂的临床综合征,是心脏疾病发展的最后阶段。尽管目前尚无法根治,但通过科学、规范、长期的综合管理,患者完全可以有效控制症状、延缓疾病进展,并显著提高生活质量。本文将为您揭开心衰的神秘面纱,指导如何与心衰“和平共处”。

一、正确认识心衰:心脏的“泵”功能受损

要管理心衰,首先要理解它。心脏就像一个不知疲倦的“水泵”,负责将富含氧气的血液输送到全身各个器官。慢性心力衰竭,通俗地讲,就是这个“水泵”的泵血功能减弱,无法满足身体代谢的需要。它不是一种独立的疾病,而是各种心脏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压、心肌病、心脏瓣膜病等)发展的终末阶段。

心衰的主要症状源于血液泵出不足或血液在心脏内淤积。左心衰竭时,血液会淤积在肺部,导致患者出现呼吸困难、气短、乏力、咳嗽、咳粉红色泡沫痰等;右心衰竭时,血液会淤积在身体其他部位,引起下肢水肿、肝脏肿大、食欲不振、腹胀等。这些症状会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但通过科学管理,它们可以得到有效控制。

二、科学管理:心衰治疗的“四大基石”

心衰的管理是一场需要医患双方共同参与的“持久战”,其核心在于“四大基石”:药物治疗、生活方式干预、病情监测和器械治疗。

1. 规范用药:心衰管理的“定海神针”

药物治疗是心衰管理的核心。目前,国际指南推荐以“金三角”(ARNI/ACEI/ARB、β受体阻滞剂、MRA)为基础的联合治疗方案,可显著降低心衰患者的死亡率和住院率。患者必须严格遵医嘱服药,切忌自行增减药量或停药。即使症状有所改善,也说明药物正在发挥作用,一旦擅自停药,病情极易急性加重。同时,需注意监测药物可能引起的副作用,如低血压、心率过慢、血钾异常等,定期复查,及时调整用药。

2. 生活方式:日常护理的“必修课”

健康的生活方式是药物治疗的有力补充,对稳定病情至关重要。

限盐限水:这是心衰患者最重要的饮食原则。过多的盐分会导致水钠潴留,加重心脏负担。每日食盐摄入量应控制在5克以下,同时要警惕酱油、咸菜、加工食品中的“隐形盐”。液体摄入量也需限制,具体量应遵医嘱。

合理膳食:采取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的饮食,保证营养均衡,避免暴饮暴食。少食多餐,减轻胃肠道的负担。

适量运动:在病情稳定期,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适当的康复运动,如散步、太极拳等。运动可以改善心功能,但需避免剧烈运动和过度劳累,以不引起心慌、气短为度。

戒烟限酒:烟草和酒精都会损害心脏功能,必须严格戒除。

情绪管理:保持乐观、平和的心态,避免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因为情绪波动也会加重心脏负担。

3. 病情监测:及早发现“警报信号”

心衰患者及其家属要学会自我监测,警惕病情加重的“警报信号”,如:体重在2-3天内快速增加(提示水钠潴留)、呼吸困难加重、夜间憋醒需坐起、下肢水肿明显加重、尿量减少等。一旦出现这些情况,应及时就医,以便医生早期干预,避免病情恶化。

4. 器械治疗:部分患者的“新希望”

对于部分特定类型的心衰患者,如心脏再同步治疗(CRT)或植入式心脏复律除颤器(ICD)等器械治疗,可以显著改善预后,降低猝死风险。是否需要接受此类治疗,需由专业医生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评估。

结语:与心衰共存,拥抱高质量生活

慢性心力衰竭虽然是一种严重的慢性疾病,但它绝非绝症。现代医学已经为其提供了丰富的管理手段。患者和家属需要摒弃“心衰=死亡”的消极观念,树立长期作战的信心。通过医患双方的紧密合作,坚持规范用药、调整生活方式、加强病情监测,绝大多数心衰患者都能将症状控制在理想水平,稳定病情,回归正常生活和工作,实现与疾病“和平共处”的目标,活得长,也活得好。

2025-08-20
分享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