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验科全流程质控的“安全密码”

检验科全流程质控的“安全密码”
作者:杨杰   单位:成都市第六人民医院
3901

检验科在医疗诊断中扮演着“幕后哨兵”的重要角色,其出具的报告往往直接影响临床诊疗决策。确保检验结果准确可靠,不仅依赖先进设备,更离不开严谨的全流程质量控制体系。本文将从检验前、检验中、检验后三阶段,系统解析检验科的质量管理机制。

检验前质控:筑牢样本质量首道防线

检验前的误差可能占整个检验误差的60%以上。因此,样本的采集、运输和预处理是质量控制的第一道防线。

样本采集的“三查”原则——检验科接收标本时需严格执行“三查”:1.查申请单填写是否完整;2.查申请单与标本编号是否一致;3.查标本是否合格(如血液是否溶血、尿液是否污染)。任何一项不合格,样本都将被退回并重新采集。

时间与温度的精准把控——不同类型的样本有着不同的处理时限和保存条件。例如,急诊血常规样本需在30分钟内完成检测,而生化免疫样本应在当日检测完毕。血液标本需在2~8℃冷藏保存,核酸样本更需超低温冷冻以防止降解。

信息化管理:现代检验科广泛采用条码系统追踪样本全流程,实现从采集到上机的电子记录,有效降低人为差错。

检验中质控:仪器的“黄金标准”

实验室仪器和试剂的稳定性,是确保检验结果准确的核心。

1.每日质控与校准:检验人员每天开机前要进行质控样本检测,校准仪器参数。如生化分析仪需用质控品验证吸光度指标,保证检测系统处于最佳状态。

2.强化试剂管理:试剂采购、验收、性能验证及有效期管理环环相扣。必须确保试剂质量达标,并在使用前完成性能测试。同时建立完善的质控品管理制度,保障其稳定性和准确性。

3.严守标准操作规程:手工项目(如酶联免疫)必须按标准操作规程执行,避免交叉污染和操作偏差。

4.定期维护与性能验证:包括日常清洁、定期校准、关键部件检查更换等预防性维护措施。每季度或每年核查精密度、准确度等性能指标。新仪器或大修后须通过验证方可启用。

5.环境与生物安全管理:实验室需维持适宜温湿度,特殊区域保持洁净度。严格遵守生物安全规范,规范处理废弃物,正确使用防护装备,防止感染风险。

检验后质控:把好结果审核与反馈关口

检验完成后,质量控制仍在持续。检验结果的审核与反馈直接影响临床决策的准确性。

1.严格审核结果:报告发出前,要对检验结果进行“四对”审核,即核对项目有无遗漏、结果是否矛盾、诊断是否匹配、签字是否完整。对于可疑结果,要立即复查或联系临床补充信息。

2.加强危急值管理,对于血钾、血钙、血糖等危急值,需在5分钟内电话通知临床科室,并做好记录,包括通知时间、接收人员、临床反馈等情况。

3.规范标本处理:血液样本冷藏保存7日,以备复查。7日后经高压灭菌处理,作为普通医疗废物处置。尿液、粪便等体液样本应在当日处理完毕。所有废弃物均按感染性废物分类处理,防止环境污染。

持续质量改进:推动检验科不断进步

检验科通过内部质控与外部评估相结合的机制,持续优化质量体系。

1.强化内部质控:每日记录数据,每月分析趋势,及时发现误差;每季度开展盲样检测和操作评分,提升人员专业能力。

2.参与外部评估:积极参加省级室间质评(EQA),比对结果、查找问题。如某实验室通过EQA发现血钠偏差,排查发现是校准液过期,整改后复评合格。

3.关注患者反馈:通过满意度调查收集意见,优化报告解读服务,提升患者的理解度和满意度。

结语

检验科的质量控制体系如同精密齿轮,各环节紧密配合。从样本进入实验室那一刻起,检验人员就肩负着守护数据真实性的责任。未来,随着人工智能和自动化技术的发展,质量控制将更加智能化,但“零差错”的目标始终不变。因为在医疗领域,质量就是生命,安全是最根本的密码。

2025-07-02
分享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