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血管: 血管斑块会消失吗?

脑血管: 血管斑块会消失吗?
作者:陈舒   单位:乐山市人民医院
1313

“体检发现脑血管有斑块,能消掉吗?”这是很多人拿到体检报告后的疑问。脑血管斑块就像血管里的“锈迹”,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典型表现,而动脉粥样硬化被称为“沉默的杀手”,悄悄侵蚀着血管健康。关于斑块是否会消失,答案远比“能”或“不能”更复杂。

一、先搞懂:脑血管斑块是怎么形成的

脑血管斑块是一个长期“沉积”的过程。正常血管内壁平滑而富有弹性,在高血压、高血脂和吸烟的多次刺激下,血管内皮可发生细微的损害。血液中的“坏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趁机钻进血管壁,被免疫细胞吞噬后形成“泡沫细胞”,不断堆积就成了脂质核心,时间一长,脂质核心外就裹着一层纤维组织构成了我们常说的“斑块”。前期斑块质地较松软,称“不稳定的斑块”,形似皮薄馅多的饺子,易碎;晚期纤维组织钙化、斑块硬化并趋于稳定,逐渐排挤血管空间而造成血管狭窄。这一改变在脑血管上特别危险,斑块一破裂就可诱发血栓,并可阻塞血管造成脑梗。

二、斑块是否会“消失”?有两种情况

1.早期斑块:可能会变小,甚至逆转。

对于形成时间较短且主要为脂质沉积的早期斑块,在严格干预下可以收缩。研究发现,当血液中LDL-C水平显著降低(如降至1.8mmol/L以下),血管壁的脂质沉积会减少,部分脂质可被逆向转运出斑块,同时纤维组织的修复能力提高,斑块体积可逐渐减小,即使影像学检查“消失”也是如此,这一逆转需具备两方面的条件:一是介入适时,斑块尚未钙化就已启动;二是要采取措施,比如坚持使用他汀类药物以降低LDL-C,严格戒烟限酒和控制血压血糖。在临床实践中,经过1-2年的标准化管理后,部分患者的原有斑块在超声或CT扫描中显著缩小,血管的狭窄程度也有所降低。[1]

2.后期钙化斑块:很难彻底消失。

对已有多年、已经钙化的斑块,因纤维组织硬化和钙盐沉积坚实而基本不能完全消失。这种斑块比较像是血管壁的“瘢痕”,虽然不容易断裂,但仍会继续造成血管管腔变窄,从而影响脑部供血。这时处理的着眼点不在于“消斑块”,而在于阻止斑块继续扩大,使其趋于稳定以免破裂,并在此基础上阻止新斑块的产生。

三、不要为“消失”而烦恼,更应该把这三件事情办好

1.控制好“斑块推手”,使斑块不生长。

高血压是血管内皮受损的“元凶”,需要通过低盐饮食和规律用药等措施,使血压保持在140/90mmHg左右;高血脂特别是LDL-C增高是斑块形成的“原料”,除少食动物内脏和油炸食品外,高危人群还需要在医师指导下服用他汀类药物;吸烟可加速血管老化。戒烟可明显减慢斑块的发展速度。[2]

2.使斑块“变稳定”比“消失”更为重要。

不稳定斑块破裂风险要比稳定斑块高得多。服用他汀类药物既可降血脂又可增加斑块纤维帽厚度及韧性,使“皮很薄,馅儿很大”的斑块变为“皮很厚,馅儿很小”;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可减少血栓形成风险,即使斑块轻微破裂,也能降低脑梗概率。

3.定期进行监测以了解斑块的“动向”。

已出现斑块者需行脑血管定期检查:颈动脉超声1次/年,以观察斑块的大小、形态;如有头昏和肢体麻木,则需要进行脑血管CTA或MRA以评价血管狭窄的程度。监测的核心目标并不是等待斑块完全消失,而是要及时捕捉到潜在的危险迹象,例如斑块的突然扩大或血管狭窄超出50%,从而需要调整治疗策略。

脑血管斑块更是人体代谢状态的一面“镜子”,折射出人们长期以来的生活习惯和健康管理水平。与其纠结“能否消失”,不如从现在开始控制危险因素——早期斑块有逆转机会,晚期斑块能稳定控制,这才是应对斑块的理性态度。毕竟保护脑血管,其核心并不在于消除斑块,而在于使血管处于畅通状态,给大脑源源不断的“能量供给”。

参考文献

[1]韩立波.出血性脑梗死治疗的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5):557-558.

[2]马福生.MRI在检测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狭窄中的价值分析[J].黔南民族医专学报,2020,33(02):88-90.

2025-07-29
分享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