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症患者的病情危重,在卧床期间通常无法完成正常经口进食,此时医护人员便会为患者输注营养液,这些看似普通的瓶装营养液对于重症患者来说确是维持他们生命的重要能量,也是改善患者预后的重要基础。肠内营养支持是目前对于重症患者进行救治的常用手段,并不是我们想象的喂饭那样简单,而是守护重症患者生命健康的重要医疗措施。那么以下就让我带您解读营养液当中蕴含的“生命能量”,共同来了解关于重症患者肠内营养支持的相关知识吧。
一、肠内营养支持适用于哪些重症患者?
并不是所有的重症患者都需进行肠内营养支持,而是需要依据其病情进行分析判断,主要有以下几类需要:首先是吞咽障碍患者,比如脑外伤或者脑卒中等重症患者由于神经受损,丧失了自主咀嚼吞咽功能,且容易出现误吸窒息的情况,那么此时就需要利用管道来为患者输送营养液。第二类是消化功能尚存的危重患者,比如脓毒症以及重症肺炎等,此类患者的病情十分危重,然而胃肠道功能尚未受到比较严重的损伤,此时给予肠内营养支持可维持患者的肠道黏膜屏障功能,对于降低感染风险大有裨益。第三类是术后恢复期的患者,比如胃肠道手术后患者在禁食期给予肠内营养支持有利于肠道功能的恢复,也可更好地过渡到正常的经口进食。一旦患者有重度肠梗阻或消化道大出血,那么需要立即暂停肠内营养支持,待患者病情稳定后方可继续判断是否需进行肠内营养支持。
二、“生命能量”剂该如何挑选?
重症患者的营养液并不是相同的,而是需要结合患者的病情状况来做到精准化的匹配,首先是标准型剂型,通常适合于那些消化功能大致正常的重症患者,其中包含了基础营养素,如碳水化合物、脂肪以及蛋白质等,最为常见的是整蛋白型营养液,可以满足大部分重症患者的基础营养需求。第二类是疾病专用型制剂,是对于某些病情较为特殊的患者所定制的,如糖尿病患者需要确保营养液的低糖以及高纤维,从而防止血糖水平出现大幅波动,而对于肾功能不全的患者来说则要选择低蛋白以及低磷的营养液,帮助减轻其肾脏负担。第三类为组件型制剂,比如重症患者缺乏某些特定的营养素,那么便可以为其单独补充,例如通过添加谷氨酰胺有利于增强患者的肠道黏膜修复功能,或通过补充膳食纤维能够有效预防便秘等。
三、肠内营养支持的注意要点
合理运用肠内营养支持,方可充分发挥其能量支持的作用,在应用营养液时要注意一些细节,首先是输注方式,通常初期建议保持低速泵注,例如可以从20~30ml/h起,之后逐步升高至80~100ml/h,防止输入过快而造成腹胀和腹泻,随着情况稳定后还可调整为间歇输注,从而模拟人体正常的进食规律。第二,要加强温度控制,一般营养液需维持于37~40℃,如果温度过低会对肠道产生刺激引起痉挛,温度过高容易破坏其中的营养成分,通常护士会以专用加热棒来进行温度维持。第三,需加强管道维护,例如在利用鼻胃管或胃造瘘管进行营养液输注时需要定期以温开水对管道进行冲洗,以免发生管道堵塞,同时管道还需进行定期更换,这有利于预防感染。
四、营养液的使用误区
对于肠内营养支持,一些人具有认知偏差,例如有人认为营养液越浓越好,其实过高浓度会导致胃肠负担加重,容易使患者出现消化不良,所以需结合患者的耐受度来进行浓度调整。还有人认为患者可以吃饭就不使用营养液,对于一些重症患者来说,虽然可以经口少量进食,然而其摄入量无法满足身体的营养需求,那么仍需要进行肠内营养的补充,从而预防营养不良。还有一些人认为一旦有腹泻情况就要立即停止输注,事实上轻微腹泻在肠内营养支持期间是比较常见的反应,可通过减慢输注速度以及调整营养液温度来进行缓解,如果盲目停止输注容易造成能量供应的中断,也干扰患者的病情康复。
对于重症患者来说营养液是其康复之路上的“生命能量”,肠内营养支持不仅可以为患者补充营养,同时也是维持其器官功能、提升免疫力的关键性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