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箱杀手之单增李斯特菌

冰箱杀手之单增李斯特菌
作者:张燕   单位:宜宾市第二人民医院
433

冰箱已经成为了我们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可以对食物进行储藏和保鲜,还可以延长食物的保存时间。这个神奇的电器提供便利的同时,也会引起一种细菌即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简称:单增李斯特菌)生存且繁殖,食入污染的食物可致病甚至危及生命。那么李斯特菌病是什么呢?我们应该如何应对呢?下文将带您一起了解。

什么是单增李斯特菌

单增李斯特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中,在新鲜的蔬菜水果、腐烂的食物、土壤、动物粪便、水中等均能找到。单增李斯特菌是革兰阳性菌,呈类球形小杆菌,大小为 0.4-0.5μm×0.5-2.0μm,多单个或成双排列,无芽孢,不形成荚膜,在有氧和无氧的条件下均可生长,生长的温度范围在-1.5℃至 45℃。单增李斯特菌是一种典型的耐冷致病菌,不惧寒冷,可以在冰箱的冷藏环境中正常生长繁殖,甚至在零下20℃的冷冻室也能存活一年,是绝大多数微生物做不到的,因此素有“冰箱杀手”之称。单增李斯特菌热耐力也较强,食物中心温度达60℃保持20分钟或者 70℃持续5分钟可将其杀灭。此菌抗干燥,对常用食品防腐剂如氯化钠、亚硝酸钠也有一定耐受力。

单增李斯特菌的传播途径及致病机制

李斯特菌病是由单增李斯特菌所致的疾病,多发生于夏秋两季,6-9月为发病高峰,11月至次年2月极少发病。单增李斯特菌是一种重要的食源性病原菌,摄入了受污染的食品如生奶源及其制品、生食的水果蔬菜、肉及肉制品、冷的熟食、生食类、未充分加热的剩菜、烟熏类海产等可致病。有别于其他食源性感染,李斯特菌病的死亡率很高,高达20-30%。

单增李斯特菌致病机制较独特,主要依赖于其在宿主细胞内生存、繁殖、扩散的能力,其主要毒力因子为内化素、李斯特菌溶血素、磷脂酶、应激反应蛋白、调控蛋白PrfA等。

单增李斯特菌感染临床表现

李斯特菌感染严重程度不一,主要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胃肠炎型:常见于健康人群,症状类似食物中毒。通常发生在摄入被大量病菌污染的食物后48小时内,罹患率很高。临床表现包括发热、恶心呕吐、腹泻以及全身疼痛等症状。对于单纯性李斯特菌胃肠炎不需要抗菌治疗,通常在24小时内自愈,但粪便排菌可持续数月。

菌血症:单增李斯特菌败血症表现为发热、寒战以及肌肉和关节疼痛等,可引起脑膜受累、局灶性神经系统功能损害以及精神状态改变。其他罕见并发症有假体或自体瓣膜心内膜炎,病例系列研究报告的死亡率为35%~50%。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单增李斯特菌可引起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脑膜炎、脑炎(表现为高热、头痛、颈强直、意识障碍、失语、眼球麻痹、肢体瘫痪等)。

孕妇和新生儿感染:妊娠期感染是李斯特菌病的一种特征性感染形式,是一种严重的妊娠并发症,可导致流产(孕早期)、死胎(孕晚期)、早产等。起病缺乏特异性,常表现为急性或亚急性发热伴肌痛、关节痛、背痛及头痛等。在受感染妊娠女性中,多达70%~90%的胎儿可能会被感染。在一些病例系列研究中,胎儿宫内感染的总体死亡率接近50%;接受抗感染治疗的活产新生儿死亡率要低得多(约20%)。新生儿可能发生“迟发型感染”,出生后数周出现脑膜炎,分为早发型(出生后立即发病)和迟发型(出生后1-4周发病)。可引发:败血症、肺炎、脑膜炎,死亡率高达20%-30%。

局部感染(罕见):皮肤感染(接触病畜)、眼部感染、化脓性关节炎、心内膜炎等。

单增李斯特菌病易感人群

单增李斯特菌是一种机会性致病菌,多侵袭免疫力低下的人群,如孕妇、老年人、新生儿、慢性疾病(糖尿病、终末期肾病、肝脏疾病)、应用免疫抑制药物(糖皮质激素、化疗)、胃肠道功能紊乱(胃酸过少、炎症性肠病)、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等。

如何治疗单增李斯特菌感染

该病病死率及致残率极高,其中病死率达20%~30%,应用敏感抗生素治疗可降低病死率。单增李斯特菌病的诊断主要依靠病原学的证据,各种培养单增李斯特菌阳性是诊断该病的金标准,其治疗主要是尽早应用有效的抗菌药物。

如何预防单增李斯特菌感染

在日常生活中注意以下几点,可有效降低单增李斯特菌感染风险:食物彻底煮熟、区分生食和熟食、谨慎食用冷藏食品、定期清理冰箱、注意个人卫生等。

2025-06-27
分享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