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中,类似的惊险场景并不少见:2岁的朵朵在客厅玩耍时,扒开了电视柜上的药盒,把红色的退烧药片当成“糖豆”吃了半板。妈妈发现时,孩子正指着嘴巴说“甜”,没过多久就开始出冷汗、精神萎靡。紧急送医后,医生通过洗胃清除了未吸收的药物,朵朵才转危为安。儿童误服药物为何频发?遇到这种情况该如何科学应对?
一、认识儿童误服药物——潜藏在身边的“健康杀手”
儿童误服药物是指儿童在无成人监护或因好奇、模仿等原因,误将药品当作食物服用,或过量服用药物的意外情况,多见于0-6岁儿童,其中2-4岁幼儿发生率占比超60%。
常见的易被误服的药物包括:
1、口服药:降压药、降糖药、安眠药、退烧药、抗生素、止咳糖浆等
2、外用药:碘伏、酒精、红花油、风油精、激素类药膏等
3、保健品:维生素片、钙片、鱼油胶囊、补铁剂等
二、预防为先,给孩子筑起“药品安全防线”
1.药品存放管理
(1)所有药品(包括保健品、外用药)需放在带锁的药箱或儿童够不到的高处(如衣柜顶层)。
(2)内服与外用药品严格分开存放,分别贴上醒目标签注明“口服”“外用”,避免混淆误服。
(3)定期清理药箱,及时处理过期药品,丢弃时需将药片从包装中取出,混入厨余垃圾等污物中,防止孩子捡拾玩耍。
(4)给孩子喂药时,避免用“这是糖果”“甜甜的”等说法诱导,需明确告知“这是治病的药,不是食物”,帮助孩子建立对药品的正确认知。
2.用药时加强监护
(1)家长给孩子喂药前,务必仔细核对药品名称、剂量、服用时间,避免因粗心拿错药或过量喂服。
(2)喂药时让孩子安静坐好,专注服药,不要边玩边喂,防止孩子哭闹时误吸或呛咳。
(3)成人服药后需立即收好药品,不要在孩子面前随手放置,避免孩子模仿成人“吃药”动作。
3.日常场景注意事项
(1)家中有老人同住时,提醒老人将降压药、降糖药等慢性病药物妥善保管,不要放在衣兜、抽屉等孩子易翻找的地方。
(2)教育3岁以上的孩子:“药品不是玩具,不能随便吃,不管看到什么,想吃前一定要先问爸爸妈妈。”
(3)家中来客时,提醒客人收好随身携带的药品,避免孩子趁人不备误服。
三、紧急应对,误服药物后这样科学处理
发现孩子误服药物后,家长需保持冷静,按以下步骤有序处理:
1.初步判断情况
(1)立即查看孩子误服的药品名称、剂量、服用时间,若有药瓶、说明书需随身携带,就医时提供给医生参考。
(2)观察孩子状态:是否清醒、有无呕吐、腹痛、头晕、呼吸异常、抽搐等症状,简单记录误服后的表现。
(3)若孩子意识清醒、无明显不适,且误服时间在1小时内,可先采取家庭初步处理;若孩子已昏迷、抽搐,需立即送医,切勿自行处理。
2.家庭初步处理
(1)催吐:适用于1岁以上儿童,让孩子喝少量温水(50-100毫升),然后用干净的手指或筷子轻触孩子舌根,刺激咽喉部引发呕吐,重复2-3次,尽可能吐出未被吸收的药物。
(2)稀释:若误服剂量较少,且药物刺激性小(如普通维生素),可让孩子多喝温水,稀释药物浓度,促进药物随尿液排出。
3.立即就医
无论误服何种药物,家庭处理后都需及时送医,尤其是以下情况:
(1)误服降压药、降糖药、安眠药、强心药等处方药;
(2)误服剂量较大(超过正常剂量2倍以上);
(3)孩子出现呕吐、腹痛、意识模糊、抽搐等症状;
(4)误服外用药、腐蚀性药物或不明药物。
就医时需清晰告知医生:孩子年龄、体重、误服药物名称、剂量、时间及目前状态,并携带药瓶或药品说明书,帮助医生快速判断并制定针对性治疗方案。
四、总结
儿童误服药物的风险贯穿日常生活的各个场景,家长们需时刻保持警惕,从药品存放、日常教育等源头做好预防,最大限度减少意外发生。记住:发现误服后,冷静判断、科学处理、及时就医是关键。而完善的预防措施,才能从根本上让孩子远离药物带来的风险。让我们共同守护孩子的健康,为他们营造安全的成长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