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囊息肉样病变,你了解吗?

胆囊息肉样病变,你了解吗?
作者:潘媛   单位: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医院
372

随着腹部超声在健康体检中的普及,胆囊息肉样病变在如今的体检报告中愈发常见,发病年龄也逐渐年轻化。当看到“息肉”“病变”这样的结论时,请勿惊慌,下面带大家来了解一下什么是胆囊息肉样病变。

胆囊息肉样病变又称胆囊隆起样病变,是由胆囊壁向腔内局限性隆起的一类病变总称,是一种影像学诊断。 

胆囊息肉样病变类型

胆囊息肉样病变包含多种病理类型,主要分为非肿瘤性息肉和肿瘤性息肉两大类:

(一)非肿瘤性息肉(良性,占绝大多数)

1.胆固醇息肉,是最常见类型,胆汁中胆固醇结晶沉积于胆囊黏膜固有层,刺激黏膜上皮增生形成。

2.炎性息肉,慢性胆囊炎或胆结石反复刺激导致的肉芽肿性增生。

3.腺肌增生症,胆囊壁腺体和平滑肌局限性增生,黏膜上皮向肌层内陷形成罗-阿窦(Rokitansky-Aschoff窦)。

4.增生性息肉,胆囊黏膜上皮良性增生,多合并胆囊结石。

(二)肿瘤性息肉(少数具恶变风险)

1.‌腺瘤性息肉,属于肿瘤性息肉,病理分型包括管状腺瘤、乳头状腺瘤等,存在癌变可能(尤其直径>1cm时)。

2.‌恶性肿瘤(息肉样癌),原发性胆囊癌早期可表现为息肉样病变,但罕见,需结合肿瘤标志物、影像学综合判断。

胆囊息肉样病变的诊断首选超声检查,超声检查方便、无创、准确率高,对胆囊息肉样病变的检出率高达95%。可清晰显示息肉的部位、大小、数目及局部胆囊壁的变化。此外,彩色多普勒超声可观察息肉内血流信号,可鉴别良性息肉或胆囊癌。在超声检查的描述上通常会描述单发还是多发,个头有多大,基底是宽还是窄,是否有血液供应等。通常多发的、个头小的胆囊息肉样病变多属于良性息肉,如胆固醇性息肉。短时间内生长迅速、直径大于1cm、单发、广基底、伴有胆囊壁局部或整体增厚、合并胆囊结石或慢性胆囊炎的病变,恶性倾向比较大。

治疗方法

对于胆囊息肉样病变的治疗,主要取决于息肉的大小、类型以及是否引起了症状等因素,主要分为两种:

(一)非手术治疗(保守观察)

如果息肉直径<1cm,且是胆固醇息肉或炎性息肉,患者没有明显症状,一般可以先不进行特殊治疗,每隔6-12个月做一次腹部超声复查,观察息肉的生长情况。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饮食清淡,避免高脂肪、高胆固醇的食物,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减少胆囊的负担。

(‌二)手术治疗

符合以下任一条件需手术干预:

1.‌息肉直径≥1cm‌(尤其单发、基底宽)。

2.‌短期快速增大‌(6个月内增长≥2mm)。

3.‌合并高危因素‌:年龄>50岁;胆囊壁增厚>3mm;合并胆囊结石或慢性胆囊炎。

4.‌超声提示恶变征象‌:血流信号丰富、低回声、无蒂结构。

5.‌症状明显‌:反复右上腹痛、恶心呕吐、消化不良。

2025-07-01
分享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