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时节骄阳似火,致使气温动辄飙升至35℃以上,大家都知晓“热”不好受,然而很少有人意识到高温并非只是让人不舒服那么简单,它还可能是潜在的“杀手”,在这个季节,一种被医学界称作“热射病”的疾病悄然对我们的健康乃至生命构成威胁。
热射病到底是什么?为什么它会如此危险?我们又该如何预防和应对?让我们一起来了解这个夏季的隐形“杀手”。
什么是热射病?为何如此危险?
热射病作为最严重的一种热相关疾病,简单来讲,是人体在高温环境下出现体温调节失衡,致使体内热量不能及时散发出去,进而造成体温急剧升高(通常超过40℃)且伴有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的急症。
人体正常体温维持在37℃左右,对于我们体内的酶系统和各种生理过程而言是最理想状态,在环境温度过高时,我们的身体会凭借出汗来进行散热,而如果环境温度太高、湿度太大或剧烈运动致使身体产热过多等超出我们身体调节能力的情况出现,体温便会不断升高。
一旦体温超过40℃,就会对全身各个器官造成损害。尤其是我们的大脑对高温特别敏感,所以热射病患者常常出现意识障碍、抽搐甚至昏迷。如果不及时治疗,热射病会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严重时甚至危及生命。
谁是热射病的“易感人群”
虽然人人都有可能患上热射病,但有些人群风险更高:
老年人:老年人体温调节能力下降,出汗功能减弱,且常伴有基础疾病,是高温天气中的脆弱群体。
婴幼儿:孩子们的体温调节系统尚未发育完善,再加上他们常常顾不上喝水,更容易发生热射病。
户外工作者:建筑工人、交警、快递员等长时间在户外工作的人群,长期暴露在高温环境中,热射病风险大大增加。
运动员和锻炼者:剧烈运动会产生大量热量,如果在高温环境下运动又不注意补水,很容易发生热射病。
热射病有哪些“预警信号”
热射病通常不会突然发生,在发展成热射病前,身体会发出一系列警告信号。如果我们能够及时识别这些信号并采取措施,就有可能避免热射病的发生。
前期信号主要是热疲劳的症状,包括:大量出汗,皮肤苍白、湿冷,感到极度疲劳,头晕、头痛,恶心、呕吐,肌肉痉挛,心跳加快,当热射病真正发生时,典型症状为:体温急剧升高,超过40℃,皮肤变得灼热、干燥(有些情况下仍会出汗),意识混乱、行为异常,言语不清,可能出现抽搐或昏迷。
遇到热射病,紧急处理很关键
热射病是真正的医疗急症,需要立即采取行动。如果你发现有人出现热射病症状,应该:
立即拨打急救电话(120),同时开始降温措施。
将患者转移到阴凉处,解开或脱掉过多的衣物。
积极降温:用冷水淋浴或用湿毛巾擦拭全身,特别是头部、腋下、腹股沟等部位;可以用电风扇对着湿润的皮肤吹风,加速蒸发散热;如有条件,可将冰袋放置于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经过的地方。
如果患者清醒,可以给予少量冷水饮用,但不要强迫昏迷的患者喝水。
持续监测患者的体温和意识状态,直到医护人员到达。
预防胜于治疗——如何躲开这个夏季“杀手”
俗话说“防患于未然”,预防热射病比治疗更为重要,而预防措施其实很简单:
关注天气预报,高温警报期间尽量减少户外活动。
合理安排作息,避开一天中最热的时段(通常是中午11点至下午3点)进行户外活动。
保持良好的水分摄入,不要等到口渴才喝水,主动、少量、多次饮水更有效。每天喝水量最好达到2000毫升以上。
穿着宽松、轻薄、浅色的衣物,这样有利于散热。
使用遮阳工具,如遮阳伞、太阳帽等。
不要将儿童或宠物单独留在停放的车内,即使开着窗户,车内温度也会迅速升高。
户外工作者要做好防暑措施,定时休息,多喝水,必要时使用降温设备。
锻炼者应适当调整运动强度和时间,高温天气选择室内或清晨、傍晚锻炼更安全。
在这般炎热的季节里,我们祝愿每一位读者都能平安健康,与高温达成和平共处也并非奢望,去享受那夏日的美好时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