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慢阻肺的俗称五花八门,有人叫它“老慢支”,也有人说是“肺气肿”,听起来好像只是老人容易得的“咳嗽毛病”。但其实,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阻肺)是一种严重的、不可逆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如果不加重视,可能逐渐发展为呼吸衰竭,甚至威胁生命。数据显示,慢阻肺已是全球第三大死亡原因。在我国,40岁以上人群中,每10人中就有1人患病,但只有不到一半的人知道自己患病。更令人担忧的是,很多人将慢阻肺误认为是“老毛病”“冻着了”或“咳嗽还没好”,在症状反复出现中一再拖延,直到气短影响正常生活才就医,这时往往病情已到中晚期。
什么是慢阻肺?
慢阻肺是指以持续性气流受限为特征的肺部慢性疾病。它的核心问题不是偶尔咳嗽、喘不上气,而是肺部气道长期炎症、管腔变窄、弹性下降,导致呼吸时气体交换效率变差。
临床上,慢阻肺包括两个主要病理过程:慢性支气管炎和肺气肿。慢性支气管炎表现为咳嗽、咳痰持续时间较长,肺气肿则是由于肺泡破坏,肺功能下降,导致气体“出不去”,人就越来越喘。初期症状可能很轻,仅表现为晨起咳嗽或运动后气喘,但随着病程进展,症状会逐渐加重,出现持续气促、反复感染、体力下降、活动受限,严重时连穿衣、吃饭、说话都会感到费劲。
慢阻肺≠老慢支:一字之差,实则天壤之别
“老慢支”是过去对慢性支气管炎的俗称,是慢阻肺的组成部分之一,但慢阻肺不仅仅是支气管发炎那么简单。它是一个系统性疾病,除了支气管炎,还涉及肺泡破坏、气道重构、肺功能衰退,往往并发心功能异常、骨质疏松、营养不良,甚至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
老慢支多强调“咳痰”,而慢阻肺最典型的表现是气流受限,即呼气不畅、呼吸费力,这是肺功能逐渐下降的信号。不能将慢阻肺简单地看作“严重一点的老慢支”,因为一旦出现肺气肿或呼吸功能障碍,就意味着病情已进入较重阶段,不能再等。
慢阻肺有哪些高危信号?早发现比晚治疗更重要
持续性咳嗽、咳痰,特别是早晨明显;活动后气短或呼吸费力,如上楼梯、快走时比别人容易喘;频繁呼吸道感染,例如每年感冒次数多、恢复慢;呼吸音变粗、胸闷感增强;吸烟史超过10年或长期接触烟尘、油烟、粉尘等污染物。
如果你或家人具备以上情况,应尽早进行肺功能检查,这是诊断慢阻肺的金标准。
如何治疗慢阻肺?“三分药,七分管”
药物治疗:目前主要药物包括长效支气管扩张剂、吸入性糖皮质激素、联合制剂等,通过吸入方式作用于气道,帮助缓解呼吸困难。轻症者可单药治疗,中重度者则需联合使用。患者要在医生指导下长期坚持使用,不能随意停药或自行减量。
接种疫苗:接种流感疫苗和肺炎球菌疫苗,可以有效预防呼吸道感染,减少慢阻肺急性加重的发生。
吸烟者必须戒烟:吸烟是慢阻肺最主要的致病因素,戒烟是最有效的干预手段。无论病程早晚,任何时候戒烟都有益。
肺康复训练:包括呼吸操、呼吸肌训练、有氧运动(如步行、骑车)、营养指导、心理支持等,是慢阻肺患者提升生活质量、减少住院风险的重要措施。
慢阻肺不是绝症,但必须长期作战
尽管慢阻肺无法逆转,但它并不等于生命终点。大量研究证实,只要规范治疗、积极配合,患者可以保持较好的肺功能、生活质量和社会参与能力。关键是及早识别、终身管理,把它当作一种“可以控制的慢性病”来看待。在现实生活中,有些患者坚持用药、戒烟、规律锻炼,几年下来病情稳定,几乎与常人无异;而另一些人抱着“老毛病不碍事”的想法,一旦急性发作,不仅肺功能大幅下滑,还可能住进ICU、付出高昂代价。
慢阻肺不是“老慢支”,也不是受凉引起的咳嗽那么简单,它是一场潜伏期长、发作凶猛、无法治愈但可以管理的慢性疾病。一旦确诊,就意味着你要与它“长期相处”。请不要因为症状缓解就放松警惕,也不要因治疗效果慢而失去信心。对慢阻肺来说,最好的治疗就是“拖住它,不让它进展”。只要你愿意配合,改变生活方式、规律用药、坚持康复训练,这场呼吸之战,你是有机会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