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内镜检查科普指南

消化内镜检查科普指南
作者:张煜   单位:平昌县人民医院
9870

近年来,随着人们饮食习惯、生活方式的不断变化,各种疾病的发生率也在不断提高,其中就包括了较多的消化系统疾病。消化内镜检查在诊断、鉴别、治疗消化系统疾病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下面就相关知识作科普介绍。

什么是消化内镜

消化内镜是一种细长、可弯曲的管状医学检查设备,前端带有摄像头和光源,通过口腔或肛门插入到人体消化道内部。它能够实时传输图像到屏幕上,供医生观察消化道内部的结构和病变情况。

消化内镜的类型及适应症

1.胃镜(食管-胃-十二指肠镜)

胃镜主要用于观察食管、胃和十二指肠的黏膜情况,确定病变部位及性质,必要时进行活检,协助诊断上消化道炎症、溃疡、出血原因、息肉、肿瘤等疾病。适应症包括不明原因的上消化道症状、已确诊的上消化道病变需随访复查或治疗等。

2.结肠镜(肠镜)

结肠镜用于观察直肠、乙状结肠、降结肠、横结肠、升结肠、盲肠乃至回肠末端的肠道黏膜,主要用于诊断结直肠炎症、息肉、良恶性肿瘤等疾病。适应症包括原因不明的下消化道出血、存在下消化道症状等可疑结直肠疾病等。

3.胶囊内镜

胶囊内镜是一种无创检查方式,患者需口服一粒带有微型摄像头的胶囊,胶囊在消化道内拍摄图像并传输到体外接收器。它主要用于小肠病变的检查,但无法进行活检或治疗。

4.超声内镜(EUS)

超声内镜结合了内镜和超声技术,不仅能够观察消化道内壁,还能评估周围组织及器官,常用于评估胰腺、胆道及淋巴结病变。

消化内镜检查的适应症

消化内镜检查的适应症包括但不限于:反复腹痛、烧心、黑便或血便;不明原因的消瘦、贫血、吞咽困难;胃癌或肠癌家族史人群的筛查;已确诊患者(如溃疡、息肉)的复查等。

消化内镜检查的流程

1.术前准备

患者需在检查前遵循医生的指导,通常包括禁食、禁饮一定时间,以及清洁肠道(针对结肠镜检查)。同时,患者需告知医生自己的过敏史和用药情况,以便医生制定合适的麻醉方案。

2.检查过程

医生将内镜通过口腔或肛门缓慢插入,并观察内镜下的图像。检查过程中,医生可能会进行拍照、录像或活检等操作。患者需保持放松,配合医生的指令。

3.术后恢复

检查完成后,患者需在恢复室观察一段时间,确保没有异常反应后方可离开。麻醉后需有人陪同,根据医生建议尝试饮水和进食。活检或治疗者需短期忌辛辣、饮酒。轻微腹胀、咽痛属正常现象,持续不适需及时就医。

消化内镜检查的注意事项

1.消化内镜检查属于侵入性操作,可能会对消化道黏膜造成轻微损伤,但一般很快能恢复。

2.无痛内镜检查需进行麻醉评估,麻醉药物代谢快,不会造成蓄积和后遗症。

3.患者应选择正规医疗机构进行检查,操作技术直接影响检查效果和安全性。

4.检查后需遵循医生的建议进行饮食调整和定期复查。

消化内镜检查的益处

消化内镜检查作为一种重要的诊断和治疗手段,具有高清图像、多功能性、早期发现等益处。通过内镜筛查,能够早期发现消化道癌变,显著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同时,内镜治疗也能够减少患者的再次入院率,提高医疗效果。

2025-07-02
分享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