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人走路时会突然腿疼,小腿发沉、酸胀甚至刺痛,歇几分钟就缓解,接着走又会疼。很多人觉得是“累了”“年纪大了正常”,没当回事。但这种“走疼歇好”,可能是下肢血管在“报警”,忽略了可能拖出严重问题。今天就说清这种腿疼的原因、危险信号和应对办法。
先搞懂:为啥走路腿疼,歇会儿就好
这种情况医学上叫“间歇性跛行”,最常见原因是下肢血管问题,主要分两种,其中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更需警惕。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咱们身体的血管就像家里的水管,用久了会结水垢,血管也会随年龄增长、不良习惯慢慢变厚、变硬。比如长期抽烟,尼古丁会直接损伤血管壁;常吃高油食物,多余脂肪会沉积在血管里,逐渐形成“动脉斑块”——这些斑块像水垢一样,会把血管管腔挤窄,甚至堵死。当下肢血管变窄后,平时静止时供血还够,但走路时腿部肌肉活动量增加,需要更多血液和氧气,狭窄的血管没法及时输送,肌肉就会因“缺氧缺血”出现疼痛、酸胀;停下来歇会儿,肌肉对血液的需求减少,疼痛自然就缓解了。这种情况在 50 岁以上人群、抽烟者,以及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的人里特别常见,初期走几百米疼,不管的话,后来走几十米就疼,严重时坐着也疼,甚至脚趾发黑坏死。
下肢静脉曲张:长期站着、坐着不动(比如老师、售货员、办公室职员),下肢静脉瓣膜易受损。瓣膜像“单向阀门”,能防止血液往下倒流,一旦瓣膜坏了,血液就会在静脉里堆积,导致静脉变粗、弯曲,像蚯蚓一样鼓在腿上,有的早期还会出现腿上青筋明显、小腿发沉的情况。走路时肌肉挤压静脉,血液回流不畅就酸胀疼,歇会儿堆积减轻,疼痛缓解。初期危害不大,但长期不管,会慢慢出现腿肿、皮肤颜色变深(变成褐色),甚至出现难愈合的溃疡、感染,夏天连短裤都不敢穿,还会反复疼痛。
偶尔也可能是腰椎问题(如腰椎间盘突出)导致腿疼,但通常伴腿麻、腰疼,需医生检查区分,多数“走疼歇好”还是和下肢血管相关。
别忽视:这些信号,说明血管问题在加重
如果出现以下几种情况,说明下肢血管问题可能在恶化,千万别再拖:
一是疼痛的距离越来越短,原来能走500米,现在走200米、100米就疼,说明血管狭窄在加剧,供血越来越不足;
二是休息时也会疼,尤其是晚上睡觉的时候,腿疼得睡不着,得把腿垂在床边才舒服,这可能是血管快堵死,腿部严重缺血的信号;
三是腿部出现异常变化,比如小腿、脚踝一按一个坑(水肿),皮肤变紫、变黑,或者干燥、脱皮、腿上的汗毛变少,脚趾尖摸起来比其他地方凉,这些都是血管问题加重的表现,再不处理可能会出现更严重的后果。
该怎么做:出现这种腿疼,别等别拖
首先,及时去医院检查。如果经常出现“走疼歇好”的腿疼,尤其是本身有高血压、糖尿病、抽烟习惯,或者年龄超过 50 岁的人,一定要去医院的血管外科或普通外科做检查。常用的“下肢血管超声”很方便,就像给血管做 B 超,几分钟就能看清血管有没有狭窄、堵塞,不用打针也不疼;如果情况复杂,医生可能会建议做 CT 血管造影,进一步明确问题的严重程度。
其次,日常做好“护血管”的事。不管检查结果如何,平时都要保护好下肢血管:少抽烟,远离二手烟;控制好血压、血糖、血脂,定期监测,遵医嘱吃药;饮食上多吃蔬菜、水果和全谷物,少吃油炸、肥肉等油腻食物;别长时间站或坐,工作时每隔 30 分钟起来走一走,活动活动腿部;穿宽松的裤子和舒适的鞋子,别穿太紧的袜子,避免挤压血管;晚上睡觉可以在脚下垫个枕头,把腿稍微垫高一点,帮助血液回流,减轻腿部酸胀。
最后,别乱处理。腿疼时别随便吃止疼药、按摩或热水泡脚,可能掩盖病情甚至加重问题,比如血管堵塞时,按摩可能让斑块脱落引发血栓,没明确原因前别用这些方法。
结语
很多人觉得“歇会儿就好”的腿疼不严重,等出现严重血管堵塞要手术时才后悔。其实下肢血管的“报警信号”很明显,及时发现处理,大部分问题能控制住。别让“小疼”拖成“大问题”,重视腿部异常信号,就是保护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