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关于北大数学天才韦东奕“韦神”30多岁就已经很多牙齿脱落引发热议。“牙周病”进入大众视野,引起广泛关注和讨论。据最新的流行病报道,我国有80%~97%的成年牙周病患者,有75%的人群存在牙龈出血,有38%的患者牙周袋深度≥4mm或者附着丧失4~5mm。牙周疾病是导致成年人“失牙”的首要原因。
一、牙周病从何而来?揭开病因迷雾
1、罪魁祸首——牙菌斑生物是由数百种细菌紧密粘附在牙齿表面形成的、不断生长的活细菌群落(生物膜),像一层顽固的“细菌地毯”。
2、致病过程:细菌及其产生的毒素持续刺激牙龈,引发炎症反应。若不及时清除,24h后菌斑就会矿化变硬成为“牙结石”,为更多菌斑提供附着点,炎症向深层组织蔓延,最终破坏牙槽骨。
3、帮凶:危险因素放大破坏力
(1)口腔卫生不良: 刷牙不彻底、不使用牙线/牙缝刷,使菌斑长期堆积。
(2)吸烟:显著增加患病风险、加重病情、降低治疗效果。尼古丁收缩血管,掩盖出血症状,使人麻痹。
(3)糖尿病:患者抵抗力下降,血糖控制不佳时,牙周感染更易发生且难控制。
(4)遗传因素:部分人群天生对牙周致病菌更敏感。
(5)激素变化:青春期、孕期、更年期等时期,激素波动可能使牙龈对菌斑刺激更敏感。
(6)压力与免疫低下:影响身体抵抗感染的能力。
(7)药物影响:某些药物(如抗癫痫药、免疫抑制剂)可能引起牙龈增生或影响口腔环境。
(8)牙齿排列不齐、不良修复体:增加清洁难度,促进菌斑滞留。
二、守护牙周健康:预防远胜于治疗!
牙周病是慢性非特异性感染疾病之一。以牙龈出血、牙齿松动、移位、牙槽骨吸收、牙周袋形成为主要临床特征,是目前常见口腔疾病之一。牙周病早期(牙龈炎)可逆,但发展到牙周炎(骨破坏)则只能控制,让牙齿恢复到“出厂模式”是不可能的。千万不要等到牙齿松动、脱落再来找医生,那时候已经为时已晚,后悔错过最佳的治疗时机。如何防范于未然,提前干预?
1、彻底清除牙菌斑:世界牙周病联合会(EFP)发布的《牙周病预防指南》(2021)指出:
机械性菌斑控制(严格巴氏刷牙法+牙线),可显著降低牙周病的发病率。
(1)正确刷牙:每天至少3次,每次不少于3分钟,饭后刷牙。推荐使用“巴氏刷牙法”:用握笔式持刷,牙刷毛与牙面呈45度角朝向牙龈沟方向,从牙龈向牙冠方向滚动小幅度水平颤动,上牙向下,下牙向上,小幅(幅度:1-2mm),每次颤动10-15次,颤动时牙刷移动仅约1mm,每次只刷2 - 3颗牙,再将牙刷移至下一组牙时,注意重叠放置,带出龈沟内的菌斑残渣。注意选择软硬适中、小头的牙刷。刷毛一旦磨损或每三个月定期更换一次牙刷。牙刷时动作轻柔,避免用力过猛和暴力横刷,以免损伤牙龈和牙釉质。
(2)牙缝清洁至关重要:牙刷无法清洁牙缝!占40%的刷牙盲区。每天至少一次使用。
1)牙线:清洁紧密牙缝的金标准。牙线使用时,可以一边照着镜子一边使用,在牙线盒中取一段约45cm牙线(约小手臂),双手的中指绕线2-3圈,间距15cm用拇指和食指绷直牙线,两手的间距大约1-2cm,用缓和的拉锯式动作,将牙线轻轻滑入牙缝(非暴力按压),抵达龈沟底,紧贴一侧牙面呈“C“形包裹牙面,使牙线紧贴在牙面上,上下刮擦,每个牙面需要上下滑动2-3次。
2)牙缝刷/间隙刷:更适合牙缝较大或有牙根暴露者。根据自己的牙缝大小选择合适的牙缝刷,缓缓将牙缝刷插入牙齿缝,来回抽拉刷动牙缝刷以达到清洁作用。
(3)辅助工具:漱口水(辅助抑菌,不能替代刷牙和牙线)、冲牙器(水流冲洗,辅助清除大块残渣,不能替代机械清除菌斑)。
2、定期口腔检查和清洁:
(1)建议坚持每6个月进行一次专业口腔检查,让专业的口腔医生帮我们的牙齿彻底做次“年检”,能及早发现你忽视的问题。
(2)定期洁牙(洗牙):每6-12个月一次(根据个人情况由医生建议)。专业器械能“彻底清除”你自己无法刷掉的牙结石和顽固菌斑,是预防牙周病最核心的措施!洗牙不会损伤牙齿或让牙缝变大(变大的缝是结石清除后暴露的本已存在的缝隙)。
3、健康生活方式加持:
(1)坚决戒烟。
(2)控制全身疾病:尤其糖尿病患者需良好控制血糖。
(3)均衡饮食:减少糖分摄入(细菌养料),保证营养支持牙龈健康。
(4)管理压力。
三、牙周健康五问:你的口腔达标了吗?
1、刷牙或使用牙线时,牙龈会出血吗?(出血是警示!)
2、牙龈看起来是否红肿、松软,而非粉红坚韧?
3、牙龈有退缩现象,牙齿看起来变长了吗?
4、牙齿之间有缝隙在变大吗?
5、是否存在持续性口臭?
如有任何一项答案为“是”,请务必及时就诊!牙周健康是口腔的根基,更是全身健康的重要一环。它无声地进展,却可能导致不可逆的牙齿脱落。预防牙周病,没有捷径,唯有每日精细清洁 + 定期专业维护。别等到牙齿松动才追悔莫及,从今天起,请认真对待你的牙龈,它们值得你温柔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