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常见精神障碍及护理方法

认识常见精神障碍及护理方法
作者:​玉琼芳   单位:南宁市第五人民医院
19

精神健康是人类整体健康的核心维度,但精神障碍却长期被误解与忽视。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约10亿人受精神障碍困扰,我国15岁以上人群精神障碍患病率达16.6%。本文将系统介绍常见精神障碍类型、核心症状及科学护理方法,帮助公众建立理性认知,为患者及家属提供实用指导。

常见精神障碍类型与核心症状

1. 心境障碍:情绪的极端波动

抑郁症:表现为持续情绪低落、兴趣丧失、自责自罪,严重者出现自杀倾向。典型案例中,患者可能因“觉得生活毫无意义”而拒绝进食,甚至出现躯体化症状如头痛、胃痛。

双相情感障碍:情绪在躁狂与抑郁间交替。躁狂期患者可能彻夜写作、疯狂购物;抑郁期则陷入深度绝望。

2. 焦虑障碍:无形的心理枷锁

广泛性焦虑:患者长期处于“杞人忧天”状态,对健康、家庭、工作过度担忧,常伴心悸、手抖等躯体症状。

惊恐障碍:突发强烈恐惧,伴随胸闷、窒息感,患者可能误以为心脏病发作而反复就医。

社交焦虑:在社交场合出现脸红、出汗、颤抖,严重者回避一切人际接触。

3. 精神分裂症:现实与幻觉的撕裂

阳性症状:包括幻听(如“听到命令自己自杀的声音”)、被害妄想(坚信被跟踪监视)、关系妄想(认为电视节目在暗示自己)。

阴性症状:情感淡漠(对亲人离世无动于衷)、意志减退(长期卧床不动)、言语贫乏(回答仅“是”“否”)。

4. 人格障碍:行为模式的固化

偏执型人格障碍:患者坚信同事在针对自己,反复检查工位寻找“证据”。

边缘型人格障碍:情绪像“过山车”,可能因一句批评而自残,又迅速讨好对方。

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缺乏同理心,如某患者多次诈骗后毫无愧疚,认为“弱者就该被利用”。

精神障碍的科学护理方法

1. 急性期护理:安全与稳定优先

环境管理:创造安全、舒适的治疗环境,移除危险物品(如刀具、绳索),采用柔和灯光和低噪音设计。研究显示,蓝色环境光可降低患者攻击行为发生率。

症状监测:建立标准化观察记录系统,每15分钟记录患者行为、情绪及生命体征,及时发现躁狂发作或自杀倾向等危机信号。

药物管理:严格执行医嘱给药,采用智能药盒或护理人员监督确保按时服药。抗精神病药可能引起锥体外系反应(如震颤、僵硬),需定期评估并调整剂量。

2. 康复期护理:功能重建为核心

认知行为疗法(CBT):帮助患者识别并修正错误认知,如抑郁症患者的“全或无”思维(“我考试失败,所以人生彻底完了”)。通过行为实验验证负面想法,逐步建立适应性认知模式。

社交技能训练:采用角色扮演、模拟场景等方式训练患者沟通技巧,如如何表达需求、处理冲突。研究显示,系统社交训练可显著提高患者就业率。

职业康复:根据患者能力制定个性化职业计划,从简单手工制作到计算机操作等技能培训,帮助其重返社会。某康复项目显示,参与职业训练患者社会功能评分提高40%。

3. 家庭护理:构建支持系统

沟通技巧:培训家属使用“非暴力沟通”模式,即观察-感受-需要-请求四步法。例如,不说“你又乱花钱”,而是“我看到你买了新手机(观察),担心我们经济压力增大(感受),我请求我们一起制定预算(请求)”。

危机干预:制定家庭安全计划,包括紧急联系人、附近医院路线及应对自杀念头的策略(如触摸毛绒玩具、背诵乘法表等认知干扰技术)。

自我照顾:鼓励家属定期参加支持小组或心理咨询,避免“照顾者耗竭”。研究显示,家属心理状态直接影响患者康复效果。

4. 社区护理:预防复发关键

定期随访:社区护士每季度上门评估,使用标准化量表监测症状变化,及时发现复发征兆并调整治疗方案。

同伴支持:组织康复者成立互助小组,通过分享经验、开展文体活动增强社会归属感。某同伴支持项目显示,参与者复发率降低30%。

公众教育:在社区开展精神健康讲座,通过VR体验让居民感受幻觉症状,消除对精神障碍的恐惧与歧视。调查显示,教育后公众接纳度提升50%。

精神障碍如同心灵感冒,既需要科学治疗,也离不开社会理解。当患者说出“我听到声音”时,请别急着否定,而是轻声问:“那声音在说什么?”您的倾听,可能就是他们康复的第一步。通过系统护理与社会支持,绝大多数精神障碍患者都能回归正常生活,实现人生价值。

2025-09-09
分享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