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呛到异物别慌儿科急诊常用急救方法学起来

孩子呛到异物别慌儿科急诊常用急救方法学起来
作者:刘青   单位:电子科技大学医学院附属妇女儿童医院·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 急诊科
109

儿童异物窒息是儿科急诊中常见的危急情况,多发生于3岁以下儿童。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吞咽反射和气道保护能力尚未发育完善,容易将小物件放入口中,或在进食时因哭闹、跑跳导致食物呛入气管。异物一旦堵塞气道,黄金抢救时间仅4-6分钟,超过这个时间可能导致大脑缺氧、不可逆损伤甚至死亡。掌握正确的急救方法,为孩子争取生机;做好预防措施,更能从源头避免风险。

儿科急诊常用操作方法

1.1岁以下婴儿:拍背压胸法

若婴儿出现呛咳、面色发红或发紫、呼吸急促等窒息表现,立即采取以下措施,同时让他人拨打120:

拍背:将婴儿俯卧在施救者前臂上,头低脚高,用手托住婴儿下颌和胸腹部,确保头部稳定。另一只手的掌根在婴儿两肩胛骨连线中点下方,快速有力地拍击5次,力度需足以震荡胸腔,以震荡气道促使异物排出。

压胸:若拍背后异物未排出,将婴儿翻转至仰卧位,仍保持头低脚高。用两指放在婴儿两乳头连线中点下方约一指宽处,垂直向下按压胸部,连续按压5次,每秒1次。

每完成一组拍背与压胸交替后,观察婴儿是否恢复正常呼吸、面色是否转红润。若异物仍未排出,继续重复操作,直至急救人员到达或异物排出。

2.1岁以上儿童及成人:海姆立克急救法

1岁以上孩子气道相对粗一些,可采用海姆立克急救法,步骤如下:

若孩子意识清醒且能站立,施救者从背后环抱孩子,双腿分开站在孩子两腿之间,让孩子弯腰前倾。一手握拳,将拇指顶住孩子腹部正中线、肚脐上方两横指处,另一手包裹住握拳手,快速向内、向上冲击,力度以孩子能承受且产生有效气流为准,连续冲击5次后观察异物是否排出,未排出则重复操作。

若孩子年龄较大且具备自主能力,可自行实施自救。一手握拳,拇指顶住自身腹部肚脐与剑突之间,另一手包裹握拳手,快速向内、向上冲击腹部;或弯腰将腹部抵在坚硬物体上,连续向内、向上按压,利用外力冲击腹部产生气流,排出异物。

3.失去意识的儿童:心肺复苏优先

若孩子呛异物后失去意识、无呼吸或仅有濒死喘息,需立即停止上述急救,转为心肺复苏,同时让他人拨打 120 并寻找附近的体外除颤仪(AED):

轻拍孩子双肩并呼喊,观察是否有反应;靠近孩子口鼻感受是否有气流,观察胸廓是否有起伏;将孩子仰卧在坚硬平面上,施救者跪坐在孩子一侧,一手托起孩子下颌,另一手按在孩子额头上,使其头部后仰,打开气道。若能看到口腔内有异物,用手指从口角伸入,小心将异物勾出,避免将异物推入更深。

若气道开放后仍无呼吸,立即进行胸外按压。按压位置为两乳头连线中点,3岁以下儿童用两指按压,3岁以上用手掌根按压,每按压30次后,进行2次人工呼吸,直至孩子恢复意识、呼吸。

预防措施

1.饮食管理

不给3岁以下儿童食用整颗坚果、整个果冻、整颗葡萄、硬糖、圆形糖果等易堵塞气道的食物;将肉类切成细条或肉末,蔬菜切碎,水果去皮去核;黏性食物需切分成小块,避免孩子一口吞咽。

喂饭时专注,不训斥孩子,避免孩子在情绪波动时进食;避免孩子边跑跳、边玩玩具、边看电视边吃;孩子进食时,家长需在旁看护,不给孩子含着食物或糖果睡觉、玩耍。

2.玩具选择

购买玩具时严格核对年龄标识,避免给幼儿玩含有小零件的玩具;若发现玩具零件松动、脱落、破损,立即停止使用并修复或丢弃;避免孩子接触成人用品,这些物品多为小尺寸,且材质坚硬,易呛入气管。

3.环境整理

将硬币、纽扣、电池等小物件,放在孩子够不到的抽屉和收纳盒中,避免随手放在家中各个角落;定期检查家中地面、沙发缝隙、床底,及时清理掉落的小物件;不让孩子独自在婴儿车、餐椅上玩耍,防止孩子抓取周围的小物件放入口中;避免孩子在铺有地毯的地面上玩耍时,抓取地毯缝隙中的小杂物。

结语

儿童异物窒息虽危急,但只要家长掌握正确的急救方法,就能在关键时刻为孩子争取生机;而做好预防措施,更是避免悲剧发生的根本。急救方法需反复学习、熟练掌握,避免在紧急时刻慌乱出错;预防工作需融入日常生活,从细节处把控安全,让孩子在安全的环境中成长。

2025-09-09
分享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