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在生病服药时会有这样的纠结,药物是该饭前吃还是该饭后吃?有些人认为服药时间无关紧要,随便选个时间就行。然而,药物的服用时间有着十分严谨的科学依据,在正确的时间服用药物直接关系到吸收效果、疗效发挥以及不良反应的预防。
饭前服药
饭前服药一般是指在饭前30~60分钟服用药物,该时间段内服药,其目的是预防食物对药物的吸收产生影响,使药物在服用后可以更加迅速、充分地被吸收并发挥其药效。例如,枸橼酸铋钾、硫糖铝等胃黏膜保护剂一般需要在饭前服用,此类药物在服用后可以于胃黏膜表面迅速形成保护膜,这就好比给胃壁镶嵌了一层防护罩,能够隔离胃酸、胃蛋白酶等物质对胃黏膜造成的损伤。若此类药物在餐后服用,此时食物占据大量的胃部空间,这使得药物无法均匀地在胃黏膜表面进行覆盖,因此也会影响其保护膜的形成以及药物疗效的发挥。还有些降糖药物(例如格列美脲、格列齐特等)也适合在饭前服用,此类药物能够刺激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进而降低血糖水平。安排在饭前服用,能够使药物在进食时恰好达到一定的血药浓度,可以应对因吸收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而造成的血糖升高,所以有利于控制患者的餐后血糖水平。一旦在餐后服用,那么药物疗效的发挥时间便会滞后于血糖水平的升高时间,进而无法对血糖进行有效控制,使得血糖水平的波动幅度增大。
饭后服药
饭后服药一般是指在饭后15~30分钟服用药物,一些药物选择在饭后时间段服用,其目的是减少药物刺激,提升耐受性。在餐后服药,食物可以缓解药物对胃肠系统产生的刺激,有利于预防恶心、呕吐、胃痛等药物不良反应。例如,一些解热镇痛药物(如布洛芬等)应用后可对胃黏膜产生刺激性,如果空腹服用,那么药物与胃黏膜直接接触,比较容易引起恶心、胃痛等不适症状,还可能对胃黏膜造成一定的损伤;而选择餐后服用,此时食物在胃黏膜表面形成了缓冲层,可以有效减少药物与胃黏膜之间的直接接触,所以可缓解药物对胃部的刺激,提升药物耐受性。还有些抗生素药物,如头孢呋辛酯、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等,通常也建议患者饭后服用。虽然此类药物的吸收受到食物的影响较小,然而一些人服用后可能产生恶心、呕吐等胃肠道反应,通过餐后服用有助于缓解上述不适症状。
随餐服药
所谓随餐服药是指药物和食物同时服用,通过随餐服药的目的是在食物的作用下促进药物吸收,帮助提升药物生物利用度。还有一个目的是使药物能够和食物之间产生相互作用,从而减少食物对身体产生的不良影响,或是缓解药物的毒性。,比如脂溶性维生素,如维生素A、维生素D等,一般建议随餐服用,同时尽可能与含脂肪食物同时服用,原因是此类维生素的吸收需要一定的脂肪参与其中,脂肪有利于肠道更好地对脂溶性维生素进行溶解以及吸收,有利于提升维生素在血液系统当中的浓度,并充分发挥其作用。还有些降糖药物,如阿卡波糖,需要随餐服用,此药物能够对小肠黏膜当中的α-葡萄糖苷酶产生抑制作用,从而延缓碳水化合物在患者肠道中的分解和吸收速度,帮助降低餐后血糖水平。因此,一般建议随餐服用,能够使药物作用于碳水化合物并延缓其吸收速度,有利于避免餐后血糖水平上升过快。
特殊药物的服用时间
除了在餐前、餐后或随餐时服用,还有些药物的服用时间也比较特殊,具体要遵循医嘱严格执行。例如,硝苯地平控释片是一种常见的降压药物,一般建议患者清晨空腹口服,通过清晨服用能够在血压高峰来临之前发挥药物疗效,更好地控制日间的血压水平,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地塞米松等糖皮质激素,通常建议患者在早晨7~8点服用,原因是人体分泌糖皮质激素的高峰时段是早晨,该阶段服用糖皮质激素能够和人体自身激素分泌节律产生协调效应,有助于提升药物疗效,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药物的服用时间并非无关紧要,其背后蕴含着严谨的科学道理,患者需要严格遵循医嘱正确用药,确保服药时间准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