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重症医学科 俯卧位通气为什么可以救命

在重症医学科 俯卧位通气为什么可以救命
作者:​施翠林   单位:曲靖市第二人民医院
62

在重症医学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是危及生命的常见重症。患者肺部因炎症出现广泛损伤,肺泡塌陷、气体交换受阻,即使使用呼吸机辅助通气,仍可能面临严重缺氧。此时,医护人员常会采用一种看似简单的措施——让患者趴着呼吸,即俯卧位通气。这种改变体位的方法,在多种常规治疗效果不佳时,往往能显著改善患者的氧合状态,为救治争取时间。

体位改变带来的肺部“重新分布”

人体处于仰卧位时,重力会对肺部产生显著影响。由于胸腔内压力分布随体位变化,肺部背侧区域(靠近背部)因承受更大压力,容易出现肺泡塌陷现象;而腹侧区域(靠近腹部)的肺泡所受压力较小,处于相对扩张状态。对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这种因体位导致的肺泡分布失衡会更为突出:背侧塌陷的肺泡完全丧失气体交换功能,腹侧过度扩张的肺泡则可能因持续承受较高压力,出现肺泡壁损伤,进一步加重肺部病变。

转为俯卧位后,重力对肺部的作用方向发生逆转。原本受压的背侧肺泡压力减轻,塌陷的肺泡重新开放,增加了参与气体交换的肺泡数量。同时,腹侧肺泡不再过度扩张,减少了气压伤的风险。这种肺泡“重新分布”能直接提高氧气进入血液的效率,改善全身缺氧状况。

改善肺内血流与气体的匹配度

肺部的气体交换不仅需要肺泡开放,还需要流经肺泡的血液能与氧气充分接触。仰卧时,肺部血流因重力作用更多集中在背侧,但此时背侧肺泡可能处于塌陷状态,导致血流与通气不匹配。

俯卧位时,随着背侧肺泡开放,血流分布与通气区域更趋于一致。同时,俯卧位能减轻心脏对肺部的压迫,尤其是对下肺区域的压迫减轻,使该区域血流更顺畅。这种血流与通气的匹配改善,能有效提高氧气的摄取效率,缓解机体缺氧的程度。

对呼吸力学的有益影响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的肺部常呈现“僵硬”状态,即需要更高的压力才能使肺部扩张。仰卧位时,胸壁和腹部的压力会增加这种“僵硬感”,导致呼吸机需要输出更高的压力才能维持有效的通气。

转为俯卧位后,胸壁的顺应性(即弹性)得到改善,腹部脏器对膈肌的压迫减轻,使呼吸肌的工作负担降低。同时,由于肺泡开放更均匀,呼吸机的压力能更有效地传递到整个肺部,减少局部肺泡过度扩张的风险。这种呼吸力学的改善,既能提高通气效率,又能降低呼吸机相关肺损伤的发生概率。

临床应用中的注意事项

虽然俯卧位通气有明确的益处,但并非所有重症患者都适用。在实施前,医护人员需要评估患者的整体状况,如是否存在脊柱损伤、严重心律失常、颅内高压等禁忌证。同时,俯卧位的实施需要团队协作,包括翻身时的体位固定、气道管理、生命体征监测等,以确保患者安全。

此外,俯卧位通气的持续时间也需根据患者情况调整。目前临床通常采用每天维持一定时长的俯卧位,期间需密切监测血氧、呼吸力学等指标,根据改善情况决定是否继续或调整治疗方案。对于部分患者,可能需要多次实施俯卧位通气才能达到理想效果。

从临床实践看其价值

近年来,多项国际多中心研究证实了俯卧位通气在重症呼吸衰竭治疗中的地位。在甲型H1N1流感引发的呼吸窘迫综合征疫情中,俯卧位通气被广泛应用,降低了患者的死亡率。针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导致的重症呼吸衰竭,俯卧位通气同样被纳入指南推荐的核心治疗措施之一,挽救了大量患者的生命。这种基于循证医学的疗效,使其成为重症医学科中不可或缺的治疗手段。

俯卧位通气通过改变体位这一简单方式,从肺泡开放、血流匹配、呼吸力学等多个维度改善重症患者的呼吸功能,为救治赢得关键时间。随着临床经验的积累和技术的完善,其应用范围和效果还在不断优化。对于普通人而言,了解这一技术不仅能增加对重症救治的认识,也能更好地理解医护人员在面对危重症时所采取的科学措施。在重症医学领域,每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背后,都是对人体生理机制的深入理解和临床实践的不断探索,俯卧位通气正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2025-09-12
分享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