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急诊医学领域,"ABC原则"作为贯穿急救全程的核心准则,是所有医疗工作者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也是公众应对突发疾病的重要指南。A(Airway)代表气道管理,B(Breathing)代表呼吸支持,C(Circulation)代表循环支持。这三个环节紧密相连,构成了急救的黄金三角。掌握并正确运用急诊护理ABC原则,对于挽救生命、降低致残率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A:气道管理——生命通道的守护者
气道是气体进出肺部的唯一通道,任何形式的气道梗阻都可能导致严重后果。临床研究显示,在心脏骤停患者中,约70%存在气道梗阻问题。常见的梗阻原因包括舌根后坠、呕吐物堵塞、异物吸入等。及时有效的气道管理,是维持呼吸功能的前提。
评估气道状态时,应观察患者是否存在吸气性喘鸣、三凹征、发绀等表现。对于意识清醒的患者,可通过询问其是否有呼吸困难来初步判断。一旦发现气道梗阻,需立即采取干预措施:
1.仰头抬颏法:适用于无颈椎损伤的患者,施救者一手置于患者前额下压,另一手抬起下颌,使头部后仰,舌根随之抬起,解除梗阻。
2.托颌法:适用于怀疑颈椎损伤的患者,施救者双手置于患者两侧下颌角,向前上方托起下颌,避免头部移动。
3.异物清除:采用海姆立克手法,通过冲击上腹部产生的气流将异物排出。对于昏迷患者,可采用胸部冲击法。
在高级生命支持阶段,可能需要使用口咽通气道、鼻咽通气道等辅助工具,必要时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术,建立确定性气道。
B:呼吸支持——维持氧合的关键
在确保气道通畅后,需要评估患者的呼吸功能。正常成人呼吸频率为12-20次/分钟,呼吸过缓或过速都提示存在病理状态。评估内容包括呼吸频率、节律、深度,以及有无鼻翼扇动、潮式呼吸等异常表现。
对于呼吸异常的患者,应立即给予氧疗。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氧疗方式:
1.鼻导管吸氧:适用于轻度缺氧患者,氧流量一般为1-6L/min。
2.面罩吸氧:适用于中重度缺氧患者,可提供较高浓度的氧气。
3.无创正压通气:适用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急性心源性肺水肿等患者。
当患者出现呼吸停止或呼吸微弱时,需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口对口呼吸是最常用的方法,每次吹气时间应持续1秒以上,观察到胸廓起伏为有效。双人复苏时,按压与通气比例为30:2;单人复苏时,按压与通气比例同样为30:2。
C:循环支持——生命的动力保障
循环支持的核心是维持有效的血液循环,确保重要脏器的血液灌注。评估循环状态主要通过观察意识水平、皮肤颜色、脉搏、血压等指标。当患者出现意识丧失、大动脉搏动消失时,需立即启动心肺复苏。
胸外按压是循环支持的关键措施。按压部位位于两乳头连线中点,按压深度至少5cm但不超过6cm,按压频率为100-120次/分钟。按压过程中应尽量减少中断,每次中断时间不超过10秒。高质量的胸外按压应达到"用力按压、快速按压、充分回弹、减少中断"的标准。
除了胸外按压,尽早使用自动体外除颤器(AED)也是提高复苏成功率的重要手段。研究表明,每延迟1分钟除颤,患者生存率下降7%-10%。AED操作简便,具有语音提示功能,公众经过简单培训即可掌握。
ABC原则的动态评估与综合应用
急诊护理ABC原则并非固定不变的流程,而是需要根据患者病情进行动态评估和调整。在急救过程中,应持续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并调整救治措施。例如,在进行胸外按压时,需同时评估呼吸状态;在进行人工呼吸时,也要注意观察循环反应。
此外,ABC原则的应用还需要结合具体病情。对于创伤患者,在进行ABC评估的同时,还需注意颈椎保护;对于中毒患者,在保证气道通畅的基础上,需尽快进行毒物清除;对于心源性猝死患者,除了心肺复苏,还需尽早进行高级生命支持。
结语
急诊护理ABC原则是急救医学的基石,无论是专业医护人员还是普通公众,都应该熟练掌握这一基本原则。通过系统的培训和反复的实践,将ABC原则内化为急救本能,才能在面对突发疾病时做到临危不乱,为患者赢得宝贵的抢救时间。在急救领域,时间就是生命,掌握ABC原则,就是掌握了挽救生命的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