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频、尿痛别忽视!检验科的尿液分析,帮你锁定泌尿系统问题

尿频、尿痛别忽视!检验科的尿液分析,帮你锁定泌尿系统问题
作者:陈彩娟    单位:​ 茂名市电白区沙琅镇中心卫生院检验科
209501

出现尿频、尿痛等不适,很多人误以为“上火”而忽视,实则可能是泌尿系统预警。尿液分析是医学检验三大常规项目之一,通过检测尿液物理性质、化学成分和有形成分,能快速锁定感染、结石、肾炎等问题,是解锁健康密码的关键钥匙,堪称泌尿系统“侦察兵”。

一、尿液分析:捕捉健康隐患的“火眼金睛”

尿液是人体代谢的“终产物”,其成分变化直接反映泌尿系统及全身健康状态。通过这项检查,医生能发现多种潜在问题:

泌尿系统感染:若白细胞、细菌计数升高,结合尿频、尿痛等症状,可能是尿道炎、膀胱炎等感染性疾病。

肾脏损伤:持续蛋白尿提示肾小球滤过功能受损,常见于肾炎、糖尿病肾病等;管型尿则可能意味着肾小管病变。

代谢异常:尿糖阳性需警惕糖尿病,酮体升高可能提示糖尿病酮症或饥饿性代谢失衡。

肝胆问题:尿胆红素、尿胆原异常可能反映肝脏损伤或胆道梗阻。

结石风险:尿液中大量结晶反复出现,可能是肾结石、输尿管结石的前期信号。

二、尿液分析查什么?三大维度解析

(1)物理性质:直观的健康信号

·颜色:正常为淡黄色至深黄色,受饮水量影响。红色可能提示血尿(结石、感染或肿瘤);浓茶色可能是血红蛋白尿(血管内溶血);乳白色可能为乳糜尿(丝虫病)。

·透明度:正常清晰透明,浑浊可能是感染(脓尿)或结晶增多。

·尿比重:反映肾脏浓缩功能,升高见于脱水、糖尿病,降低见于尿崩症、肾功能衰竭。

(2)化学检测:隐藏的健康密码

·pH值:正常范围4.6-8.0,过高或过低可能与结石、代谢性疾病相关。

·蛋白质:正常为阴性,阳性需警惕肾炎、肾病综合征等,生理性因素(如剧烈运动)可能导致一过性阳性。

·葡萄糖/酮体:两者均阴性为正常,阳性可能提示糖尿病或代谢紊乱。

·胆红素/尿胆原:联合检测可辅助判断黄疸类型,阳性可能提示肝胆疾病。

·亚硝酸盐:阳性提示尿路感染(如大肠杆菌感染),但阴性不能完全排除感染。

(3)显微镜检查:精准定位病变

通过观察红细胞、白细胞、结晶、管型等有形成分,可定位病变部位:

·红细胞增多:可能是结石、肾炎或肿瘤。

·白细胞升高:常见于尿路感染。

·管型:透明管型偶见于健康人,颗粒管型、蜡样管型提示肾脏实质性损伤。

三、留尿有讲究,这些细节影响结果

要让尿液分析准确可靠,标本采集至关重要:

·清洁取样:女性避开月经期,取样前清洁外阴;男性清洁尿道口,避免分泌物污染。

·最佳时机:晨尿(夜间浓缩尿)更易发现异常,如蛋白尿;也可选择晨起第二次尿,避免过度浓缩影响判断。

·及时送检:样本需在2小时内检测,避免细菌繁殖或成分分解(如胆红素遇光易氧化)。

四、特殊人群更需重视尿液分析

糖尿病/高血压患者:定期检测尿蛋白,监测肾脏损伤(糖尿病患者建议每年查尿微量白蛋白/肌酐比值)。

·育龄期女性:孕期需监测尿蛋白和血压,警惕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妇科炎症可能污染尿液,需结合症状判断。

·长期用药者:服用肾毒性药物(如某些止痛药)需定期检查,早期发现肾脏损伤。

·有泌尿系统病史者:结石、肾炎患者需定期复查,评估病情变化。

五、看懂报告:关键指标这样解读

·红细胞(+):可能是结石、感染或肾炎,需结合症状和影像学检查。

·白细胞(+):伴尿频尿痛多为尿路感染,需抗感染治疗。

·蛋白质(+):持续阳性需进一步做24小时尿蛋白定量,排查肾病。

·结晶(+++):大量反复出现需做泌尿系超声,警惕结石。

尿液分析是筛查工具,异常结果需结合血液检查、影像学等确诊。出现尿频、尿痛等不适时,及时做尿液分析可争取早期诊断时间。重视这项 “小检查”,能守护泌尿系统 “大健康”。

2025-08-28
分享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