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成年人的血液总量相当于体重的7%-8%,由血浆和悬浮在其中的血细胞组成。其中血浆由水及溶解在其中的无机盐、蛋白质等组成。血细胞由红细胞(RBC)、白细胞(WBC)、血小板(PLT)组成。各类血细胞就像一艘艘忙碌的小船,一刻不停地在心血管系统里循环流动,承担着运输物质、调节人体pH值、维持体温、防御、保护等基本且重要的生理功能。
液态的血浆最重要的功能之一就是保持血液的流动状态,作为血细胞流动的载体,血浆溶解的血浆蛋白在血浆中形成“胶体渗透压”,始终保持血管内有部分水分,维持血液的流动状态。血浆蛋白还可以和性激素、甲状腺激素结合形成结合物保持其活性,血浆蛋白还能提供营养、参与血液凝固、抗凝等生理活动。临床输注血浆最重要的目的就是补充因失血、代谢异常等因素导致的血浆蛋白不足,缓解临床症状。血浆中另一重要成分是溶解其中的电解质等缓冲物质,可以调节血液酸碱度,使我们血液pH值恒定在7.35-7.45之间。血浆还有较高的比热容,虽吸收热量但其自身温度变化不大,这一功能使我们的体温恒定在37℃左右。
血液中含量最多的血细胞为红细胞,占血细胞总数的99%,通常情况下我们的血液是红色的,红色主要来自于红细胞中血红蛋白的颜色,红细胞的平均寿命为120天,每天约有0.8%衰老红细胞被破坏。白细胞包括粒细胞、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三类,静止状态下白细胞在血液中一般呈球形,为无色、有核的细胞,没有执行防御任务的白细胞,其寿命因细胞种类不同而有所不同,粒细胞中的中性粒细胞从血液进入组织后4-5天就会发生衰老死亡,单核细胞进入组织后能生存3个月左右。血小板由成熟的巨核细胞产生,是体积最小的血细胞,没有细胞核,未执行止血凝血任务的血小板,平均寿命为7-14天。发挥了生理功能的白细胞及血小板会被身体及时消耗掉。
血浆蛋白和血细胞在体内循环流动,当血液流过肺时,红细胞与从肺泡中获取的新鲜氧气结合,将其运载至全身,同时把细胞呼吸作用产生的二氧化碳运载至肺泡通过气体交换排除体外;当血液流过肠,可以把从肠道吸收的营养成分运载至每一个细胞,同时把细胞新陈代谢产生的“废物”运送到肝脏、肾脏等人体“垃圾处理场”进行处理后排出体外;当血液流过内分泌腺,有转运功能的蛋白质可以把腺体分泌的各类激素运载至每一个器官,调节器官的生理活动。
当身体被细菌、病毒等致病性物质攻击时,血液中的“防御卫士”白细胞就立刻进入战备状态,它们精通“十八般武艺”,具有变形、游走、趋化、吞噬和分泌等技能,帮助它们完美实现防御“入侵”、保护身体的目标。巡逻的白细胞一旦发现“异类”,首先伸出伪足做变形运动,迁移至异物处将其包裹起来,释放化学物质破坏其结构,最终击败致病物质,但同时其自身也会被消耗掉,通过“同归于尽”这种悲壮的方式保护着我们的身体。
血浆中的血小板一般处于“静止状态”,当我们的血管不小心发生损伤时,血小板才会被“激活”并且发挥不可替代的止血、凝血作用,当血液流过破损的血管时,血小板第一时间黏附在破损血管表面,并通过释放血小板颗粒、血栓烷等“信号”物质,召唤来更多的血小板,聚集在一起的同时促进血管收缩,及时止血、凝血,防止身体失血过多,造成严重后果。
血液就是通过这一系列复杂的活动,在其有限的生命周期中不停地发挥重要作用,保证我们的身体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