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血栓栓塞症(VTE)是肿瘤患者生命安全的“隐形杀手”,包括深静脉血栓(DVT)和肺栓塞(PE)。研究显示,肿瘤患者发生VTE的风险是非肿瘤患者的4-7倍,VTE已成为仅次于肿瘤本身的第二大死因。面对这一威胁,肿瘤患者如何科学防护?
1.认识VTE:肿瘤患者的“血栓陷阱”
VTE的形成与三大因素密切相关:血流缓慢、血管壁损伤和血液高凝状态。肿瘤患者因疾病本身和治疗过程,极易陷入“血栓陷阱”。
首先,肿瘤细胞会释放促凝物质,直接导致血液处于高凝状态,这种状态使得血液更容易凝结成块。其中肺癌、胰腺癌、卵巢癌等高发肿瘤类型的患者,其VTE风险尤为突出。
治疗手段如化疗、手术、靶向治疗、激素治疗等,都可能对血管内皮造成损伤,为血栓形成提供了“温床”。例如,接受化疗的肿瘤患者年VTE发生率可达11%-20%,这一数据足以引起高度重视。此外,患者自身的因素也不容忽视,长期卧床、肥胖、高龄、合并感染或肾功能不全等,都会进一步加剧血栓的形成。
VTE的危害不容小觑,DVT可能导致肢体肿胀、疼痛,严重时甚至会因血栓脱落而引发肺栓塞;PE则可能引发呼吸困难、胸痛,严重时可致命。
2.预防VTE
(1)基础预防:从生活细节入手
多活动是关键,即使卧床,也应每小时进行踝泵运动,即勾脚尖、绷脚尖各5秒,重复10次,或做屈膝屈髋、股四头肌锻炼等,这些动作能有效促进血液循环。
勤补水同样重要,每日饮水1500-2000ml(心肾功能正常者),可以避免脱水导致的血液黏稠。
调姿势也是预防血栓的小窍门,平卧时抬高患肢20-30度,避免腘窝受压;久坐久站者每1-2小时起身活动,都能有效减少血栓风险。
此外,戒烟限酒、控制血糖血脂、肥胖者减重等,也是预防VTE的重要措施。
物理预防:机械装置的“保护盾”
神经肌肉电刺激(NMES)是一种新型的穿戴式电子设备,通过改善局部血流、减少血液淤滞有效预防VTE。
梯度压力袜(GCS)通过外力促进下肢静脉回流,适用于VTE高风险但出血风险也高的患者。
间歇充气加压装置(IPCD)则通过周期性充气放气,模拟肌肉收缩,减少血液淤滞。
足底静脉泵(VFP)则通过模拟行走时的足底压力变化,促进血液回流。
这些物理预防方法需与药物预防联合使用,尤其对高风险患者效果更佳。若出现下肢肿胀、疼痛或皮温降低等异常情况,应立即脱去装置并告知医生。
(3)药物预防:抗凝治疗的“精准打击”
对于VTE高风险且无出血禁忌的患者,药物预防是必不可少的。Khorana评分≥3分的门诊化疗患者、术后卧床患者等,都是药物预防的重点人群。
常用药物包括低分子肝素(LMWH)、直接口服抗凝药(DOACs)和华法林等。用药期间,患者应严格遵医嘱,不可自行停药或调整剂量,同时观察牙龈出血、皮肤瘀斑等出血倾向,及时告知医生。
3.应对VTE:早发现、早治疗
(1)警惕症状:VTE的“红色警报”
VTE的症状往往隐蔽而危险,患者需高度警惕。DVT的典型症状包括单侧肢体肿胀、疼痛,皮肤发红发热。PE则可能引发突发呼吸困难、胸痛、咳血、心跳加快,甚至晕厥。这些症状一旦出现,需立即就医,以免延误治疗时机。
(2)急性期处理:争分夺秒
在VTE的急性期,时间就是生命。患者应绝对卧床,患肢抬高20-30度,避免按摩或热敷,以免促进血栓脱落。同时,应立即启动抗凝治疗,如使用低分子肝素或直接口服抗凝药。
对于高危PE患者,若血流动力学不稳定且无出血风险,可考虑溶栓治疗。这些措施的实施需争分夺秒,以最大限度地降低患者的死亡风险。
(3)长期管理:预防复发
VTE的治疗并非一蹴而就,长期管理同样重要。DVT患者需抗凝3-6个月,PE患者需6-12个月;合并活动性肿瘤或持续危险因素者,建议无限期抗凝。
定期复查也是长期管理的重要环节,每3-6个月评估凝血功能、下肢超声及肺动脉CT,可以监测血栓复发及药物副作用。
此外,患者还需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多活动、控制体重、戒烟限酒等,以降低VTE的复发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