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感的家庭防护与症状早期识别

流感的家庭防护与症状早期识别
作者:​陈延成   单位:青州市王府卫生院(青州市王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1256

流感并非“普通感冒”,正确认识是防护第一步

许多人误将流感等同于“普通感冒”,认为只是咳嗽、流涕、稍有发热,扛一扛就能好。这种误解往往导致防护不足、延误就医,甚至引发严重后果。实际上,流感(流行性感冒)是由流感病毒(主要是甲、乙型)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其特点与普通感冒截然不同。关键在于“急”和“重”:流感通常起病突然,患者常在几小时内就出现高烧(常达39-40℃)、剧烈畏寒、严重头痛、全身肌肉酸痛和极度乏力,甚至感觉“骨头都疼”、“像被车撞过”。而普通感冒起病较缓,症状多以鼻塞、流涕、咽痛为主,全身症状轻微,少有高热。流感传染性极强,传播迅速,不仅可导致严重肺炎,还可能引发心肌炎、脑炎等危及生命的并发症,对老年人、儿童、慢性病患者等高危人群威胁尤大。

防患于未然:全科医学指导下的家庭综合防护策略

面对流感威胁,防患于未然至关重要。在全科医学理念指导下,家庭可构建多维度综合防护体系。首要防线是疫苗接种:每年接种流感疫苗是预防流感最经济有效的手段,尤其能显著降低高危人群(老人、儿童、慢性病患者)的重症和死亡风险。全科医生会根据个体情况提供专业接种建议。其次,阻断传播途径是关键:坚持“勤洗手”,掌握“七步洗手法”,在外出归来、饭前便后等关键时刻彻底清洁双手;在流感高发季或身处人群密集场所时,科学佩戴口罩能有效阻挡病毒;每日定时开窗通风2-3次,每次不少于15分钟,保持室内空气清新。

擦亮眼睛:全科医学视角下的家庭症状早期识别

流感来袭,能否“擦亮眼睛”及时识别,直接关系到能否有效控制病情、防止家庭内传播。从全科医学视角看,家庭成员需掌握流感的典型“信号”。典型症状突出“急”与“重”:通常突然发病,高热(常超过38.5℃)伴明显畏寒或寒战是标志性起点,随之出现剧烈头痛、全身肌肉酸痛(尤其是腰背部和四肢)、极度乏力,常形容为“全身散架”。干咳也较常见。这些显著的全身中毒症状是区别于普通感冒的核心。更需警惕的是“危险信号”,一旦出现,提示病情可能加重或出现并发症,必须立即就医:包括呼吸困难、胸痛、口唇发紫;精神萎靡、意识模糊、嗜睡或抽搐;持续高热不退(超过3天无改善或退而复升);婴幼儿拒食、呼吸急促;老年人症状可能不典型,仅表现为精神差、乏力加重。

家庭应对与就医决策:全科医生的“导航”作用

当家庭成员出现流感症状,科学应对与正确就医决策至关重要,此时全科医生如同健康“导航仪”,提供关键指引。家庭初步应对应以休息、对症处理为主:患者需居家隔离,避免外出传染他人;科学使用退热药(如对乙酰氨基酚)缓解高热与不适;多饮水,保证充足睡眠;密切监测体温及症状变化。全科医生的核心“导航”作用体现在精准决策:他们能通过症状评估和快速检测明确是否为流感,判断病情轻重。对于确诊或高危人群,医生可评估是否需在发病48小时内使用奥司他韦等抗病毒药物,此“黄金窗口期”用药能有效缩短病程、降低并发症风险。

特殊家庭场景与常见误区澄清

流感防控需关注特殊家庭场景并破除常见误区。特殊场景应对:家中有人患病时,应尽可能单间隔离,佩戴口罩,照护者做好手卫生与防护;儿童流感禁用阿司匹林,警惕高热惊厥,出现精神差、拒食应及时就医;老年人症状常不典型,可能仅表现为乏力、食欲下降或意识改变,需格外留心肺炎等并发症;慢性病患者感染流感易致基础病恶化,应加强病情监测,遵医嘱调整管理。常见误区澄清至关重要:误区一,“输液好得快”——多数轻症只需对症治疗和充分休息,过度输液无益且存风险;误区二,“吃抗生素治流感”——抗生素只对细菌有效,滥用不仅无效,还会破坏肠道菌群、增加耐药风险;误区三,“板蓝根、维生素C能预防”——目前无充分证据支持其预防效果,不能替代疫苗和基本防护;误区四,“没症状就不用防”——流感潜伏期及无症状感染者均可传播病毒,日常防护不可松懈。

2025-08-29
分享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