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0在人们的普遍认知里,急性胰腺炎常常与暴饮暴食和过量饮酒紧密相连。然而,在当下的临床实践中,一个“无声的推手”正悄然成为急性胰腺炎的重要元凶,它就是高脂血症。这种由高脂血症引发的胰腺炎,被称为高脂血症型急性胰腺炎(HLAP)。据统计,我国高脂血症型胰腺炎发病率已从 2000 年的 1.3% 飙升至 2024 年的 12.6%,成为继胆石症后的第二大病因。当血脂从“营养”沦为“凶器”,胰腺究竟经历了怎样的“致命风暴”?
认识胰腺与甘油三酯
要理解这场“致命风暴”,我们得先认识两个关键角色:胰腺和甘油三酯。
胰腺一个隐居在胃后方、十二指肠旁的狭长器官,它身兼两职——外分泌功能:分泌含有大量消化酶的胰液。这些酶分泌到肠道后被激活,负责消化脂肪、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内分泌功能:分泌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调控血糖。
甘油三酯(TG),它是血液中脂肪的主要存在形式。当血液中的甘油三酯浓度严重超标,或在5.65 mmol/L以上并伴随胰腺炎症状时,它就从一个普通的代谢指标,升级为危险的“凶手”。虽说高浓度的甘油三酯并不会直接攻击胰腺。但它通过一系列复杂的机制,最终引爆了胰腺的“自我消化”危机。其核心路径可归结为三点——
胰腺微循环的“油脂堵塞”:这是最经典也是最重要的理论。我们的胰腺内部布满极其丰富且脆弱的毛细血管网,它们是输送氧气和养分的生命线。当血液中甘油三酯浓度高到一定程度时,大量的脂蛋白颗粒会像浓稠的粥一样,直接堵塞这些微细血管。这导致胰腺缺血缺氧,胰腺细胞开始进行无氧代谢,产生大量乳酸,导致胰腺局部环境变酸。而酸性环境恰恰是激活胰酶的“最佳催化剂”。
胰酶的“提前激活”与“自我消化”:在健康的胰腺里,胰酶以无活性的酶原形式安全储存。而高甘油三酯血症为它们的“叛变”创造了绝佳条件。大量甘油三酯随着血流涌向胰腺毛细血管时,原本安分的胰酶原被过早地、错误地激活了。它们开始疯狂地分解它们所能接触到的所有甘油三酯。这个分解过程会产生大量具有细胞毒性的游离脂肪酸。这些游离脂肪酸能直接腐蚀细胞膜、加剧炎症风暴、激活更多胰酶,从而形成一个恶性循环,导致更多的胰酶被激活,共同参与对胰腺自身及其周围组织的“消化”过程。
全身系统的“火上浇油”:大量炎症介质和细胞因子进入血液循环,可导致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器官功能衰竭,这是高脂血症性胰腺炎死亡率高的重要原因。
谁更容易被“引爆”
了解了发病机制,我们就能明白哪些人是HLAP的高危人群——
遗传性高脂血症患者:如家族性乳糜微粒血症患者,其体内清除甘油三酯的机制天生存在缺陷。
未控制的糖尿病患者:尤其是伴有胰岛素抵抗的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能抑制脂肪分解,胰岛素缺乏或抵抗会导致脂肪分解加速,血液中游离脂肪酸增多,在肝脏重新合成为甘油三酯,加剧高甘油三酯血症。
肥胖与代谢综合征人群:这类人群通常存在胰岛素抵抗和脂代谢紊乱。
孕期女性:妊娠期生理性的血脂升高,有时会诱发急性胰腺炎。
某些药物使用者:如某些雌激素、维A酸、β受体阻滞剂等,可能影响血脂代谢。
面对如此凶险的疾病,预防远胜于治疗——
定期体检:了解自己的血脂水平,尤其是甘油三酯。
健康生活:管住嘴、迈开腿、控制体重,是降低甘油三酯最有效的方法。
规范用药:对于血脂过高者,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贝特类等降脂药物。
总结而言,高脂血症型胰腺炎的发生,是一场由“油脂堵塞”引发“胰腺缺氧”,进而导致“消化酶叛变”,最终触发“自我消化”与“全身炎症”的连锁悲剧。它清晰地告诉我们,管理好血液中的油脂,不仅仅是保护心血管,更是守护我们脆弱的胰腺,避免一场生命难以承受之“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