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小肚腩”困住孩子大未来

别让“小肚腩”困住孩子大未来
作者:张荣 安新娥   单位: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57

2025年是“体重管理年”,您是否留意到,校园里跑动时小肚腩上下晃动、跑几步就满脸通红直喘气的孩子越来越多?这些看似可爱的“肉嘟嘟”模样,实则隐藏着威胁儿童健康的巨大危机。儿童肥胖绝非“养得好”的象征,而是一场需要全社会警惕的健康保卫战。

儿童肥胖是如何诊断的

年龄≥2岁的儿童使用体质指数(BMI)来诊断。BMI=体重(kg)/身高(m)²。2~5岁儿童可参考中国2~5岁儿童超重和肥胖的BMI参考界值点。6~18岁儿童可参考儿童筛查超重与肥胖的性别年龄别BMI参考界值点。在18岁时男女性的BMI均以24kg/m²和28kg/m²为超重、肥胖界值点。年龄<2岁的婴幼儿建议使用“身长的体重”来诊断,根据世界卫生组织2006年的儿童生长发育标准,参照同年龄、同性别和同身长的正常人群相应体重的平均值,计算标准差分值(或Z评分),大于参照人群体重平均值的2个标准差(Z评分>+2)为“超重”,大于参照人群体重平均值的3个标准差(Z评分>+3)为“肥胖”。

体脂肪含量即人体内脂肪组织占体重的百分比,是比较直观地判断肥胖的指标。腰围和腰围身高比(WHtR)是判定向心性肥胖的重要指标。WHtR和腰围相比,受年龄、性别的影响较小,在不同人群间变异程度小,更适合广泛筛查。中国儿童数据显示,当6~15岁男童WHtR>0.48,6~9岁女童WHtR>0.48,10~15岁女童WHtR>0.46时,代谢性疾病的风险增加。

引起儿童肥胖的因素有哪些

1.社会经济、文化、习俗以及家庭等层面导致了能量增加和身体活动减少的“致胖环境”,包括食物选择、身体活动、父母不良饮食行为习惯的影响、内分泌等因素。

2.自身饮食和身体活动。生命早期营养因素,如母亲孕前、孕期体重和营养状况,出生后的喂养情况,儿童期不健康的饮食结构和饮食行为,较少的身体活动等。

3.遗传,肥胖发生的年龄越小,越严重,遗传因素导致的可能性越大,因此需要对有家族肥胖史的患儿早期进行干预。

4.内分泌代谢性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低下、生长激素缺乏等。

肥胖对儿童的心理健康有哪些影响

肥胖儿童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有:身体形象障碍、自尊心低下、社会关系受损以及多动和攻击行为风险增加等。肥胖儿童的心理和精神健康应加强关注。

系统防控,构建“四位一体”健康守护网络

1.科学饮食:从“吃得饱”到“吃得对”的革命

膳食原则:坚持低脂、低糖、低盐、高蛋白、高纤维饮食,每天保证摄入12种食材,每周达到25种,全谷物占主食比例不低于1/3。控量技巧:使用“小份量餐盘”控制食量;调整进餐顺序为蔬菜→蛋白质→主食,每餐进食时间保持在20~30分钟。零食选择:优先选择原味坚果、无糖酸奶、新鲜水果,远离含糖饮料。

2.运动干预:从“被动参与”到“终身热爱”的养成

学龄前儿童:每日≥3小时活动(含2小时户外),以跑跳、攀爬等自然运动为主;6岁以上儿童:每日60分钟中高强度有氧运动(快走、游泳、篮球),每周3次抗阻训练(跳绳、弹力带);肥胖儿童:从每日20分钟开始,循序渐进,运动强度保持在最大心率的60%~70%(最大心率=220-年龄)。同时,避免过早进行负重训练,控制久坐时间(单次≤1小时),学龄儿童每日屏幕时间不超过2小时。

3.身心呵护:睡眠与心理的双重滋养

睡眠管理:5岁以下儿童保证10~13小时睡眠,6~12岁9~12小时,13~17岁8~10小时;心理支持:为缓解肥胖儿童常见的焦虑、自卑情绪,可组织亲子瑜伽、班级趣味运动会等活动;杜绝体重羞辱,必要时寻求营养师与心理医生的专业帮助。

4.社会协同:家庭、学校、社区的全民行动

家庭:家长主动学习营养知识,制定家庭健康食谱;学校食堂提供低GI午餐选项;社区提供儿童运动场地,组织亲子活动,超市设立健康食品专柜。

儿童肥胖不是某个家庭的难题,而是需要全社会共同面对的挑战。为孩子卸下“小肚腩”的沉重负担,让每个孩子都能在阳光下自由奔跑,拥抱轻盈健康的未来。

2025-09-11
分享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