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症不是“想太多” 识别信号很重要

抑郁症不是“想太多” 识别信号很重要
作者:​成述鹏   单位:济南市第二精神卫生中心
229

“别想那么多就好了”“出去散散心就没事了”——在精神科病房工作的几年里,我听过无数家属对抑郁症患者说这句话。每当这时,患者往往会低下头,把那句“我控制不住”咽回肚子里。事实上,抑郁症并非“心理脆弱”或“想太多”,而是一种需要科学干预的精神障碍。作为每天与患者朝夕相处的精神科护士,我想通过真实案例和专业视角,帮大家读懂抑郁症的早期信号,掌握科学应对的方法。

很多人不知道,抑郁症的核心是大脑神经递质失衡,就像甲状腺功能减退会让人乏力一样,它不是“意志力问题”。从临床观察来看,早期抑郁症的信号往往藏在生活细节里,主要有三类表现。

第一类是“情绪感冒”的持续低烧。患者会突然对以前喜欢的事失去兴趣,比如追剧、打球和朋友聚餐,不是“不想做”,而是“做了也没感觉”。有位患者曾告诉我,她看着闺蜜发来的搞笑视频,知道自己该笑,却像隔着一层玻璃,怎么也没法投入。这种“情感麻木”,比直接的悲伤更值得警惕。

第二类是“身体报警”的隐性信号。很多患者最初不会说“我难过”,而是抱怨“睡不着”“没胃口”“浑身疼”。45岁的张姐就是如此,她因为“长期头痛”在神经内科查了半年,做了CT、核磁共振都没发现问题,最后在医生建议下来到精神科。问诊时才发现,她的头痛总在老公提出离婚后加重,夜里还会莫名惊醒——这些身体不适,其实是情绪在“求救”。

第三类是“认知陷阱”的悄然出现。患者会反复陷入负面思维,比如“我连这点事都做不好,肯定会被开除”“朋友最近不找我,一定是讨厌我了”。这种“灾难化思维”不是“想太多”,而是大脑功能异常导致的认知偏差。就像近视的人看不清远处,抑郁症患者也会被扭曲的认知误导,却很难意识到问题所在。

如果身边有人出现这些信号,该如何科学应对?作为护士,我想分享三个实用方法,关键是“不否定、不强迫、找专业”。

首先,学会“倾听”而非“说教”。当对方说“我觉得活着没意义”时,别着急反驳“你太矫情了”,可以试着说“我能感受到你现在很难受,愿意和我说说吗?”很多患者告诉我,比起“加油”,他们更需要“被看见”。曾经有位阿姨,儿子确诊后总说“你要坚强”,结果儿子反而不愿沟通;后来阿姨改说“妈陪你一起面对”,儿子才慢慢打开心扉。

其次,避免“强迫式帮助”。不要硬拉患者出去“散心”,也别逼他们“开心起来”——这些行为会让患者觉得“自己的痛苦不被理解”。可以用温和的方式陪伴,比如“我今天煮了粥,要不要一起吃一点?”“如果你想待在家里,我陪你看会儿电视”。尊重对方的节奏,比“帮他改变”更重要。

最后,及时寻求专业帮助。如果症状持续超过两周,一定要建议对方去精神科就诊。很多人担心“看精神科会被歧视”,其实就像感冒要去内科,抑郁症也需要专业治疗。临床上,通过药物、心理治疗或物理治疗,80%以上的患者都能逐渐康复。我们科室有位老爷爷,70岁时确诊抑郁症,一开始拒绝治疗,说“我一把年纪了,不用治了”,后来在家人陪伴下接受治疗,现在每天还会去公园打太极。

记得有位患者康复出院时,跟我说过一句话:“抑郁症就像一场大雾,我不是不想走出来,而是看不见路。直到有人递给我一盏灯,我才慢慢找到方向。”这句话让我至今印象深刻。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成为那盏“灯”——多一点理解,少一点评判;多一份陪伴,少一份指责。当社会不再把抑郁症等同于“想太多”,患者才能更勇敢地迈出求助的脚步。

抑郁症从来不是“性格缺陷”,而是一种可以治愈的疾病。愿我们都能学会识别那些隐藏的信号,用科学的方式守护自己和身边人的心理健康,让每一个陷入困境的人知道:你不是一个人,这场“大雾”总会散,前路依然有光。

2025-08-29
分享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