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性惊厥突发 家长牢记“三不做”与“两必须”

热性惊厥突发 家长牢记“三不做”与“两必须”
作者:朱磊   单位:山东省临沂市费县人民医院
3309

热性惊厥是婴幼儿时期常见的急症,多发生在6个月至5岁的儿童,常伴随高烧(体温骤升超过38.5℃)出现。发作时宝宝可能突然意识丧失、四肢抽动、双眼上翻,持续数秒至数分钟,让家长措手不及。此时,掌握“三不做”与“两必须”的原则,能最大程度减少意外风险,为宝宝提供科学保护。

“三不做”是底线

1.不要强行限制肢体抽动

宝宝抽搐时,家长常因慌乱试图按住四肢或抱紧身体,这种做法十分危险。强行约束可能导致关节脱位、肌肉损伤,甚至因用力过度引发骨折。抽搐是大脑异常放电引起的不自主运动,外力无法终止发作,反而会增加宝宝的痛苦和恐惧。正确的做法是让宝宝就地平卧,移开周围尖锐物品(如玩具、桌椅角),在头部下方垫软毛巾,防止磕碰受伤,等待抽搐自然停止。

2.不要往嘴里塞任何东西

民间传言“抽搐时会咬舌头,需塞东西垫着”,这是严重误区。抽搐时宝宝牙关紧闭,强行塞手指、勺子、毛巾等物品,可能损伤牙龈、舌头,甚至导致异物误入气管引发窒息。事实上,热性惊厥时舌头被咬伤的概率极低,即便有轻微咬伤,也远不及异物窒息的风险严重。家长只需确保宝宝周围无危险物品,无需干预口腔。

3.不要强行喂药或灌水

抽搐发作时宝宝意识不清,吞咽反射减弱,此时喂退烧药、水或其他药物,极易导致呛咳、呕吐,甚至引发吸入性肺炎。退烧药需在抽搐停止、宝宝意识恢复后,遵医嘱服用,发作中强行喂药只会徒增风险。

做好“两必须”

1.必须保持呼吸道通畅

抽搐时应立即让宝宝侧卧(左侧或右侧均可),解开衣领、松开围巾等束缚物,使颈部舒展。侧卧能防止口腔分泌物、呕吐物堵塞气管,若口鼻有分泌物溢出,可用干净纱布轻轻擦拭,避免堆积在咽喉部。同时,保持周围环境通风(但避免直吹冷风),不要在宝宝周围聚集过多人,确保空气流通。注意观察宝宝面色、呼吸状态,若出现口唇发紫、呼吸暂停超过30秒,需立即拨打急救电话。

2.必须记录发作细节并及时就医

抽搐停止后,家长需记录以下信息:发作开始时间、持续时长(从抽搐到完全停止的时间)、发作时的表现(如肢体抽动部位、眼睛状态、面色变化)、发作前的体温及诱因(如是否感冒、接种疫苗等)。这些信息能帮助医生快速判断病情,避免漏诊癫痫、脑膜炎等疾病。无论抽搐持续多久,发作后都需及时就医。即使抽搐仅持续几秒,也需由医生评估病因,排查感染、电解质紊乱等问题;若抽搐超过5分钟未停止,或短期内频繁发作(24小时内超过2次),需立即拨打120急救。

日常预防:减少热性惊厥发生

热性惊厥多与体温骤升相关,日常需注意:发烧时及时物理降温(如温水擦额头、颈部、腋窝),避免体温快速升高;家中常备儿童退烧药(如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体温超过38.5℃时按剂量服用;感冒、感染等疾病期间,密切监测体温变化,每半小时至1小时测量一次,避免体温骤升。

热性惊厥虽然看起来可怕,但多数预后良好,不会影响宝宝智力发育。家长只需牢记“不强行约束、不塞东西、不喂药”,做好“保持呼吸通畅、记录细节并就医”,就能在突发状况时冷静应对。日常做好发烧护理,减少体温骤升风险,也是降低热性惊厥发生的关键。

2025-08-12
分享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