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部健康的日常护理与预防

耳部健康的日常护理与预防
作者:蒋爱亮   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
135

我们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但耳朵同样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感知器官。它们不仅让我们听到声音、保持平衡,还在一定程度上拥有自我保护和修复的能力。然而,很多人忽视了耳朵的脆弱性,直到出现耳鸣、听力下降或疼痛时才开始关注。

耳朵的精密结构与天然防护

耳朵主要由外耳、中耳和内耳组成,各自承担不同的任务。外耳负责收集声波,中耳将声波转化为机械振动,内耳再把振动转化为神经信号传给大脑。除了听觉,内耳的前庭系统还负责维持身体平衡。

耳朵并不是毫无防御力的器官。外耳道内的皮肤能分泌耳垢(耵聍),它不仅能阻挡灰尘、细菌,还具有一定的杀菌作用。耳道里的细小毛发,也能帮助阻止异物进入。耳道皮肤具有缓慢的“自清洁”功能,耵聍会随着下颌运动(比如咀嚼、说话)逐渐向外移动,把杂质一并带走。

耳朵的自我修复力:并非万能

耳朵的自我修复力主要体现在轻微损伤的恢复上。比如,轻度的外耳道擦伤或小面积鼓膜穿孔,在无感染的情况下有可能自行愈合。但这种修复能力有一定的限度,一旦损伤涉及听觉神经、耳蜗毛细胞,修复几乎不可能。

以耳蜗毛细胞为例,它们负责将声波信号转化为电信号并传递给大脑。然而,这些细胞一旦因长期噪声、药物毒性或老化而死亡,是不会再生的。这也是为什么长期处于高噪声环境的人,听力会不可逆地下降。

生活中常见的耳部隐患

长时间使用耳机:尤其是音量过大时,耳蜗毛细胞会因长期疲劳而受损,逐渐出现听力下降。佩戴入耳式耳机时,声波直接作用于鼓膜,风险更高。

频繁掏耳朵:频繁或用力过猛会导致外耳道皮肤破损,增加感染风险,还可能把耳垢推得更深,形成耳垢栓塞。

游泳后未及时排水:耳道内积水会让细菌、真菌繁殖,导致外耳道炎。尤其是在公共泳池中,水质不佳更容易引发感染。

忽视感冒、鼻炎对耳朵的影响:中耳与鼻咽部相连,感冒或鼻炎时,病菌可通过咽鼓管进入中耳,引发中耳炎。

长期暴露在噪声中:工厂、施工现场、演唱会等高噪声环境会让耳蜗毛细胞持续受压,久而久之造成不可逆损伤。

耳朵的日常护理方法

合理使用耳机:遵循“60-60原则”,音量不超过最大音量的60%,连续使用耳机不超过60分钟。长时间听音乐或看视频时,最好使用头戴式耳机,减少直冲鼓膜的压力。

不随意掏耳朵:耳垢在大多数情况下会自行排出,不需要频繁清理。如果耳垢过多或形成堵塞,应去医院由专业人员处理。切勿用发夹、牙签等尖锐物掏耳朵,以免损伤鼓膜。

游泳与洗澡后的排水:可以轻轻侧头并拉扯耳廓,让水流出;必要时用干净的纸巾轻轻擦拭外耳,或用低温吹风机的冷风模式吹干耳道。

预防中耳炎:感冒、鼻炎时尽量避免用力擤鼻涕,以免增加咽鼓管压力。儿童更要注意,因为他们的咽鼓管较短,感染更容易上行到中耳。

远离噪声环境:在嘈杂环境中工作或娱乐时,佩戴降噪耳塞或耳罩能有效减少噪声伤害。即使是短时间暴露在高分贝环境中,也可能对听力造成不可逆影响。

识别耳朵的“求救信号”

耳朵的问题往往在早期不明显,但如果出现以下情况,应尽快就医:持续耳鸣或听力下降;耳痛、耳内流脓或有异味;听到的声音变得模糊或沉闷;眩晕伴耳部不适;外耳道反复瘙痒、结痂;这些症状可能提示中耳炎、外耳道炎、突发性耳聋、梅尼埃病等问题,早期干预能大大提高治疗效果。

耳部健康的长期策略

保护耳朵,不是一时的紧急措施,而是长期的生活习惯。保持健康的作息和饮食,让全身免疫力维持稳定;定期体检,尤其是有噪声暴露史的人,建议做听力检测;对儿童的耳部健康格外关注,他们的听力损伤可能影响语言发育和学习能力;关注药物的耳毒性,使用某些抗生素或化疗药物时,应遵医嘱并定期检查听力。

耳朵不像皮肤那样会有明显的衰老痕迹,但听力下降往往悄无声息。日常生活中的小细节,决定了耳朵能否“年轻”更久。避免噪声过大、谨慎用药、注意清洁、防止感染,都是延缓听力衰退的有效方式。耳朵不仅是我们感知世界的重要窗口,更是情感交流的桥梁。学会保护它们,让耳朵保持敏锐与舒适,就是在为自己的生活质量投资。

2025-08-19
分享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