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慢性肾脏病(CKD)已经成为中国重要的公共健康问题。目前成年人群CKD患病率达8.2%,患者人数近1.2亿,其中约100万-200万患者是终末期肾病患者,需要接受透析或者肾移植治疗。动静脉内瘘是血液透析患者的“生命线”,具有安全、血流量充分(200~300ml/min)、感染机会少、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易于穿刺等优点,平均寿命可达5~10年,其通畅性直接决定透析效果和生存质量。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当生命进入透析模式,患者该如何守护住自己的生命线等相关问题。
树立正确的透析认知理念
“一旦做上透析,这辈子也就完了,身体只会越来越差。”这是许多慢性肾衰患者在医生提出透析方案时的第一反应。然而,现实并非如此绝望。随着现代透析技术与设备的进步,患者在透析过程中一般无太大不适,现在有许多透析治疗达三四十年以上的患者,他们拥有不错的生活品质。血液透析虽然改变了患者的生活方式,但并不意味着生活的终结。通过科学的管理和积极的心态,血透患者完全可以拥有高质量的生活。
透析患者的“每一口”
1.蛋白质:根据透析频率计算,如每周3次透析,每天每公斤体重摄入1.2-1.5g优质蛋白(如60公斤体重需72-90g)。 2.水分:遵循“量出为入”原则,每日饮水量=前一日尿量+500ml,用带刻度水杯限量。口渴时可含冰块、用吸管小口喝水或漱口后吐出。 3.钾、磷、钠:每日钾摄入<2000mg,磷<800-1000mg,钠<2-3g(约1茶匙盐)。使用低钠盐需警惕高钾风险,务必咨询医生!绿叶菜沸水焯1-2分钟,弃汤后再炒,去除30%-50%的钾。肉类去磷法:切小块,冷水浸泡1小时或煮沸弃汤,用柠檬汁或醋腌制后烹饪。用葱、姜、蒜、香菜、花椒、柠檬汁提味,替代盐、酱油等高钠调料。透析患者,“药”不能停
1.低分子肝素在血液透析中可防止体外循环管路和透析器中血液凝固,保证透析的顺利进行。低分子肝素有抗凝效果稳定、出血风险相对较低等优点。出血倾向低,但用药后仍有出血的危险,有出血倾向及凝血机制障碍者不宜用作体外循环术中抗凝剂。本品罕见中度血小板减少症或注射部位轻度血肿或坏死,因而低分子肝素不能用于肌注。 2.透析病人由于肾功能衰竭,肾脏不能正常生成促红细胞生成素,导致红细胞生成减少,出现贫血。促红细胞生成素可以刺激骨髓中的红系祖细胞增殖、分化和成熟,从而增加红细胞的生成,提高血红蛋白水平,改善贫血症状。应用本品有时会引起血清钾轻度升高,适当调整饮食,若发生血钾升高,应遵医嘱调整剂量。叶酸或维生素B12不足会降低本品疗效,严重铝过多也会影响疗效。 3.透析病人由于肾功能衰竭,促红细胞生成素分泌减少,同时常存在饮食限制、胃肠道吸收不良等问题,容易出现缺铁性贫血。蔗糖铁是一种静脉铁剂,能够迅速补充体内缺乏的铁元素,提高血红蛋白水平,改善贫血症状。
4.碳酸司维拉姆片主要控制正在接受透析治疗的慢性肾脏病成年患者的高磷血症。
5.左卡尼汀在人体中主要参与脂肪酸代谢,可将长链脂肪酸转运进入线粒体进行氧化,为细胞提供能量。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左卡尼汀缺乏症。
6.透析病人需要建立动静脉内瘘作为长期的血液透析通路。多磺酸粘多糖可以软化血管,增强血管弹性,减少血管内膜损伤,有助于维持内瘘的通畅;还可抑制炎症反应,对于内瘘局部的炎症、肿胀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自我管理及鼓励
透析患者需要对自己的疾病有清晰正确的认知,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同时适当的体育活动可以帮助改善心血管健康、增强肌肉力量和耐力,减轻疲劳感。此外,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适量的运动,如散步、游泳或骑自行车。适当的鼓励自己,做到生活、饮食规律且自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