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持不懈 “关关”相“呼”

“监”持不懈 “关关”相“呼”
作者:李丽君   单位:上海市肺科医院 呼吸监护室
1901

当我们路过医院的呼吸监护室(RICU),看着紧闭的大门,看着门外焦急等待的家属,心里总会升起一股敬畏和一丝好奇。那道门背后是怎样的世界?今天,就让我们轻轻推开那扇门,解答大家心中的疑问,揭开呼吸监护室的神秘面纱。

呼吸监护室里都是什么疾病的患者

呼吸监护室,顾名思义,是专门收治因为呼吸系统问题而生命垂危的患者的特殊病房。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一个肺部的“特级维修车间”,通常收治以下患者:

严重肺炎患者:肺部被炎症“塞满”,氧气进不去血液,血氧饱和度一个劲儿往下掉;

慢性病急性发作患者:最典型的是老慢支、肺气肿发展成的慢阻肺(COPD)患者,或者严重哮喘患者,突然急性加重,喘不上气;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这是由严重感染、创伤、休克等引发的肺部急性广泛炎症,肺变得像浸了水的海绵,异常脆弱,死亡率很高;

大型手术后患者:特别是心胸外科、器官移植等大手术后的病人,需要一段时间用呼吸机帮助渡过难关;

神经肌肉疾病患者:比如重症肌无力、渐冻症等,大脑呼吸指令传不到肌肉,导致呼吸无力。

总之,当出现问题,需要24小时盯着、靠特殊设备维持的患者,才会进入呼吸监护室,进行高级别的生命支持。

呼吸机是不是会让人有依赖性

这是一个非常普遍的担心,但请大家放心,呼吸机本身不会让人产生像毒品一样的“依赖性”或“成瘾性”,它只是帮患者把氧气送进肺里,把体内多余的二氧化碳排出去,让肺和身体有时间充分休息,早日康复。

其实,我们可以把呼吸机想象成一辆轮椅。当腿发生骨折,暂时不能走路时,可以用轮椅代步,等腿伤养好了,自然会离开轮椅重新走路。

监护室都是重症患者,为什么不让亲人陪护或者多见几面

不让陪护和多见几面,真不是医院不近人情,而是出于患者安全和治疗效果的考虑,是医学的严谨和对患者最大的保护。

防感染:这是核心原因。呼吸监护室里的病人免疫力极低,他们的身体正在集中全部兵力对抗主要疾病,探视者无意中带入的任何外来细菌或病毒,都可能引发一场新的、致命的感染。监护室本身是层流洁净空间,有严格的消毒标准,尽量减少外界病原体进入。

避干扰:呼吸监护室的患者需要24小时监测生命体征,在绝对安静的环境中休息;监护室里有很多精密设备,比如呼吸机、监护仪、除颤仪等,这些设备需要稳定的环境才能正常工作。家属如果不小心碰到设备开关、扯到管线,可能会导致设备故障,甚至引发危险;呼吸监护室的医护人员也需要随时操作设备,比如调整呼吸机参数、吸痰、扎针等。频繁的探视不仅会打扰患者休息,也会影响医护人员进行常规操作,尤其是在抢救时,需要争分夺秒,不能有任何干扰。

不过现在很多医院会提供替代方案,比如每天固定时间用视频探视,或让护士拍患者的照片、视频发给家属,既满足家属的牵挂,又能保证患者安全。

为什么有的病人不让家属送餐

“不让送餐”是因为要保证营养安全与治疗需求。呼吸监护室的很多病人无法经口进食,需要通过鼻饲管输入肠内营养液。这种营养液是科学配比的医学配方,能精准提供能量、蛋白质、维生素,且无菌易吸收。

还有一些需要精准控制饮食的患者,比如合并糖尿病并发症的患者,需要严格控制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避免血糖波动;合并肾功能不全的患者,需要限制蛋白质、钾的摄入,防止加重肾脏负担;家属送的饭菜,很难精准控制这些成分,可能会和治疗方案冲突,影响恢复。

揭开呼吸监护室的神秘面纱,我们发现,它的核心关键词是“保护”。呼吸监护室看似冰冷,实则是守护呼吸的最后一道防线。这里的每一项规定,每一台设备,每一次操作,都是在与病痛抗争,医护人员始终陪伴在侧,和家属一起,盼着患者早日拔掉管线,顺畅呼吸,走出这扇门,回归正常生活。

2025-09-12
分享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