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一下:一只不起眼的蚊子,它那细如发丝的口器,竟是一支装载着80余种“生化武器”的微型注射器。每一次看似微不足道的“亲密接触”,都可能将疟疾、登革热、流行性乙型脑炎、基孔肯雅热等危险“程序包”悄然“安装”进你的身体系统。在这份由蚊子派送的“恐怖套餐”里,有一个名字格外古老、也格外致命,它堪称蚊子军团里的“初代目扛把子”,几千年来让人类闻风丧胆,至今仍在全球范围内制造着惊人的伤亡数字。今天,我们就来深扒这位“老牌恐怖分子”——疟疾。
疟疾的“元凶”——疟原虫
疟疾不是蚊子“原创”的,蚊子只是个“快递员”(主要是按蚊)。真正的罪魁祸首是一种叫做疟原虫的单细胞寄生虫。当携带疟原虫的按蚊叮人时,雌性按蚊唾液里的子孢子就顺着蚊子的“注射器”溜进了人体,经过繁殖发育最终对血液中的红细胞造成破坏,引发寒颤高热等一系列症状。可感染人体的主要有五种类型:间日疟原虫、三日疟原虫、恶性疟原虫、卵形疟原虫和诺氏疟原虫。其中恶性疟原虫危害最大,可能导致脑型疟、多器官衰竭甚至死亡。
疟疾的传播途径
我国传染疟疾的按蚊主要有四种:中华按蚊、微小按蚊、嗜人按蚊、大劣按蚊。疟疾的传播途径除蚊虫叮咬外,还可通过输血、母婴垂直传播,诺氏疟原虫还能通过“猴-蚊-人”传播。
1.主要传播途径:按蚊叮咬
按蚊是疟疾传播的主要媒介。当感染疟原虫的雌性按蚊叮咬人体时,疟原虫会随着按蚊的唾液进入人体血液,从而使人感染疟疾。不同种类的按蚊在不同的地理区域分布不同,例如中华按蚊是我国广大平原地区疟疾的主要传播媒介,微小按蚊则主要分布在南方山区等地。
按蚊一般在黄昏和黎明时分活动较为频繁,它们喜欢在阴暗潮湿、有积水的地方栖息繁殖。比如,稻田、池塘边、沟渠等水域周围是按蚊较多的地方。
2.其他传播途径(较为少见)
输血传播:如果输入了含有疟原虫的血液,也会感染疟疾。这种情况通常发生在输血前疟疾筛查不严格的情况下。不过,随着现代输血技术的不断完善,这种传播途径已经得到了有效控制。
母婴传播:感染疟疾的孕妇可以通过胎盘将疟原虫传给胎儿,使新生儿出生后就患有疟疾。这种垂直传播方式也相对较少,但对新生儿的健康危害很大。
感染疟疾后的症状——“打摆子”
疟疾感染后会出现典型的周期性症状,初期表现为疲倦、头痛等前驱症状,随后进入寒战、高热、大汗的典型发作阶段,俗称“打摆子”,同时伴随剧烈头痛、肌肉酸痛、贫血及肝脾肿大等体征。恶性疟可能引发脑型疟等严重并发症,而孕妇和婴幼儿感染症状均比较严重,孕妇会有明显的贫血表现,易诱发流产、早产,婴幼儿主要表现为高热、惊厥,贫血也比较明显,病死率较高。
疟疾的诊断
显微镜检查是诊断疟疾的金标准,通过厚、薄血涂片染色后观察红细胞内疟原虫形态,可明确感染虫种;快速诊断试剂(RDT),检测疟原虫特异性抗原适用于医疗条件较差的地区,15-20分钟出结果;分子生物学检测,PCR技术用于鉴定虫种及耐药基因,多用于科研或复杂病例。
疟疾预防的关键——“防蚊灭蚊”
关于疟疾的预防,防蚊灭蚊是关键,需要注意以下三点:
做好个人防护:在户外活动时穿长袖衣和长裤,在裸露皮肤上涂抹含避蚊胺的驱蚊剂,避免在黄昏至黎明时段外出(蚊虫活跃高峰期)。
重视家庭防护:使用蚊帐(药物浸泡蚊帐效果更佳)、安装纱窗纱门,定期清理家中积水(如花盆、水桶),减少蚊虫滋生。
注意旅行防护:前往非洲、东南亚等疟疾流行区旅游,可提前咨询医生是否需要服用预防药物,归国后若出现发热等症状,应立即就医并告知旅行史。
谨记防疟口诀
疟疾通过蚊子传,热带地区最常见;
发冷发热又出汗,延误就诊有危险;
及早治疗保平安,防蚊叮咬是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