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及其合并症患者实施中医护理的知识,请看这里

糖尿病及其合并症患者实施中医护理的知识,请看这里
作者:李艳婷   单位:永州市中医医院
4143

糖尿病在中医领域被称为“消渴病”,症状是多饮、多食、多尿、身体消瘦,目前糖尿病已成为高发慢性病,容易引发周围神经病变、肾病、眼病等合并症,为患者生活带来困扰。而中医护理以“整体观念”与“辨证施护”为核心,利用饮食调理、穴位按摩、运动导引等非药物方式辅助控制血糖,缓解合并症症状,提高生活质量。那么,糖尿病及其合并症患者的中医护理方法有什么?下面为大家简单介绍一下:

一、中医角度糖尿病的病因

中医认为糖尿病的发生与体质、饮食、情志等相关,并非单纯“吃糖过多”,而是按照不同情况总结病因。其中阴虚燥热型是长期熬夜、过食辛辣油腻,或外感热邪,体内阴液耗损,燥热内生,出现多饮、口干舌燥的症状。脾胃气虚是饮食不规律、暴饮暴食,损伤脾胃功能,运化失常食物不能转化为能量,反而滋生痰湿,出现多食易饥、身体肥胖的症状。肾阴亏虚是年老体衰、过度劳累或久病伤肾,肾阴不足,不能固摄尿液出现多尿、尿有甜味的症状,情志失调是长期焦虑、压力大,肝气郁结、化火伤阴,加重燥热症状。

二、糖尿病的中医护理方法

1.饮食护理

中医强调药食同源,糖尿病患者饮食调理需按照体质辨证施膳,阴虚燥热型常见于糖尿病初期,表现为口干多饮、大便干燥,需要食用清热养阴食物,脾胃气虚型常见于肥胖或中老年患者,表现为乏力、腹胀、大便溏薄,需要食用健脾益气食物,避免加重脾胃负担。肾阴亏虚型常见于病程较长者,表现为腰膝酸软、夜尿多,可食用补肾滋阴食物。

2.穴位按摩

糖尿病患者护理期间可按摩特定穴位调节脏腑功能,改善胰岛素敏感性,胰俞穴被称为“降糖第一穴”,每天用拇指按揉1-2分钟,力度以酸胀感为宜,能调节胰腺功能,三阴交是肝、脾、肾三经的交汇穴,按揉2分钟可滋阴健脾、调节代谢,尤其适合合并下肢麻木者。太溪穴是补肾滋阴的要穴,每天按揉1分钟,改善腰膝酸软、夜尿多等症状。

3.运动导引

中医提倡适度运动,利用导引、气功等形式调和气血,比剧烈运动更适合糖尿病患者,建议患者采用八段锦“调理脾胃须单举”、“双手攀足固肾腰”;调理脾胃过程中左右交替抬臂,拉伸脾胃经,增强脾胃运化功能,每次做5-8遍;固肾腰过程中弯腰触脚,按摩腰背,补肾强腰,每次5-8遍。

三、糖尿病常见合并症的中医护理方法

1.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主要表现是双侧手脚麻木、刺痛、感觉减退,中医认为是气血不足、经络瘀阻所致,中医护理过程中需采用中药泡洗法,药方是艾叶15g、红花10g、透骨草15g、鸡血藤20g,加水煮沸后放温泡手脚15分钟,每天1次,能活血通络、缓解麻木,或是艾灸足三里、阳陵泉、涌泉穴,每个穴位10分钟,每周3次,温通经络、改善循环。

2.糖尿病肾病

糖尿病肾病早期表现为尿中泡沫增多,后期出现水肿、乏力,中医认为是脾肾两虚、水湿内停,患者需食用食健脾补肾、利水食物,限盐,避免食用植物蛋白,选择优质动物蛋白减轻肾脏负担。艾灸关元穴、气海穴,每次15分钟,每周3次,温补脾肾、利水消肿,避免劳累、熬夜,监测尿量和水肿变化。

3.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症状是视力下降、视物模糊、眼前黑影,中医认为是肝肾阴虚、目失所养,患者可采用枸杞10g、菊花5g、决明子10g,泡水代茶,每天1剂,养肝明目、缓解视疲劳。使用食指轻按睛明穴、四白穴,每个穴位1分钟,每天2次,动作轻柔,避免压迫眼球,避免长时间看手机、电视,外出戴太阳镜,保证充足睡眠。

总之,糖尿病的中医护理,是在整体观念指导下利用饮食、穴位、运动调理方式,达到“扶正祛邪”的目的,能辅助控制血糖,改善合并症症状,提高生活质量,适合长期坚持。

2025-08-08
分享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