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维生素D缺乏 该怎么合理补充

儿童维生素D缺乏 该怎么合理补充
作者:​谢芬   单位:广汉市中医医院
148

维生素D被誉为儿童生长发育的“阳光维生素”,不仅能促进钙、磷吸收以预防佝偻病,还在免疫调节、骨骼强度维持中发挥关键作用。处于生长关键期的婴幼儿、青少年,若缺乏维生素D,易出现睡眠不安、牙齿萌出延迟等问题,长期还会影响身高潜力与骨密度积累。因此,家长需重视维生素D的合理补充,遵循“精准剂量、多元来源、持续监测”原则,科学守护孩子健康。

补充前应评估

在开始补充前,需先通过医学检测判断孩子的维生素D水平,避免盲目补充或过量摄入。临床上常用的检查指标是血清25~羟维生素D浓度,结合《中国儿童维生素A、维生素D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24)》,根据检测结果可细化为以下三类:

充足(≥50nmol/L):维生素D水平适宜,无需额外补充,通过合理饮食(如摄入深海鱼类、蛋黄等富含维生素D的食物)和日常护理(保证适量户外活动以促进皮肤合成维生素D)维持即可。

不足(30~49nmol/L):维生素D储备偏低,建议轻度补充,重点从调整饮食结构(增加富含维生素D的食物摄入)、增加户外活动(每天保证一定时间的日晒)入手。

缺乏(<30nmol/L):需高度重视,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治疗性补充,避免因长期缺乏导致骨骼发育异常(如佝偻病)或免疫力下降。

此外,部分群体属于维生素D缺乏的高风险对象,如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以及日照不足、饮食挑剔的儿童。这类孩子更容易出现维生素D缺乏,应每3~6个月进行一次血清检测,以便及时调整补充方案。

不同阶段的补充要点

儿童在不同年龄阶段对维生素D的需求量不同,补充方案需分层制定:

0~1岁婴儿:此阶段是骨骼快速生长的黄金时期,每日推荐摄入量为400IU(国际单位)。纯母乳喂养的婴儿,应从出生后两周开始补充;若为配方奶喂养,且每日奶量能达到1000ml以上(约含400IU维生素D),则无需额外补充。早产儿需求量更高,一般从出生后一周起,每日补充800IU,三个月后减至400IU/天。

1~18岁儿童和青少年:从学龄期到青春期,骨骼与肌肉处于快速发育阶段,每日推荐摄入量提高至600IU。若孩子存在挑食、户外活动少等情况,可适度补充400~600IU;若检测显示缺乏,需在医生指导下短期服用更高剂量(如1000~2000IU/天),持续1~3个月后复查,再根据结果调整至常规维持量。

需特别注意:家长为孩子选择补充剂时,应优先选用儿童专用制剂,成人补充剂剂量过高,不适合直接给孩子服用;同时需严格按照医嘱或推荐标准控制剂量,切勿自行随意加量,避免引发过量风险。

多种途径保障充足摄入

补充维生素D并非只能依赖补充剂,日常生活中可通过以下三种关键途径保障摄入:

日晒:这是最天然经济的方式,皮肤在紫外线照射下可自行合成维生素D。家长应每天上午10点前或下午4点后,带孩子进行户外活动,让面部、手臂及小腿暴露在阳光下,每次15~30分钟即可。夏季需注意防晒,避免晒伤;冬季光照强度减弱,应适当延长户外时间。

均衡饮食:日常饮食中需增加富含维生素D的食物,如深海鱼类、蛋黄,以及维生素D强化食品(如强化牛奶、强化谷物等)。购买强化食品时,家长应仔细查看配料表,确认是否含维生素D;对于1岁以上儿童,还可适量食用奶酪等乳制品。

补充剂:当日晒和饮食无法满足需求时,补充剂不可或缺。维生素D补充剂主要分为D2和D3两种,吸收效果相近,一般推荐选择D3制剂。剂型选择需结合年龄:婴幼儿更适合滴剂,便于加入奶液或辅食;3岁以上儿童可选择咀嚼片。

应对儿童维生素D缺乏,需做到早期发现、及时补充并长期维持。若孩子已出现缺乏的典型表现,或补充一段时间后效果不理想,务必带孩子就诊,由医生结合其具体健康状况制定针对性干预与补充方案,确保补充科学有效。

2025-09-12
分享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