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高原反应:吸氧不是依赖,而是科学应对的关键

西藏高原反应:吸氧不是依赖,而是科学应对的关键
作者:徐晓永   单位:永嘉县人民医院
407

当飞机降落在拉萨贡嘎机场,或者当火车穿越唐古拉山口进入西藏的那一刻,许多游客的第一感受不是壮丽的高原风光,而是突如其来的头痛、气短和乏力——这就是高原反应给初来者的“下马威”。面对这种情况,一个根深蒂固的观念在游客中流传:“吸氧会产生依赖,最好硬扛过去。”这种观点不仅缺乏科学依据,还可能将旅游者置于不必要的风险之中。事实上,科学合理地使用氧气,是应对高原反应最直接有效的手段之一。

高原反应的医学本质是人体对低氧环境的生理应激反应。在高海拔的高原上,空气中的氧分压显著下降,血氧饱和度降低,机体各系统就会出现一系列代偿反应。轻度表现为头痛、失眠、食欲减退;重度则可能发展为高原肺水肿或脑水肿,威胁生命。传统观念认为吸氧会抑制人体自身的适应机制,这种说法只对长期居住者部分适用。对于短期停留的游客而言,西藏之旅平均仅一周左右,在如此短时间内期望身体完成自然适应既不现实也不科学。医学研究表明,合理吸氧不仅不会阻碍适应过程,反而能为身体创造更好地适应条件,就像为正在学习游泳的人提供一块暂时的浮板。现代高原医学已经为游客提供了科学的吸氧策略。首先,初抵高原后的几小时是急性高原反应的高发期,此时进行间断性吸氧能显著缓解症状。布达拉宫附近的诊所数据显示,接受指导性氧疗的游客比“硬扛”群体恢复时间缩短。其次,夜间睡眠时使用低流量氧气可有效预防夜间血氧饱和度骤降,保证睡眠质量——这对后续行程的适应性至关重要。值得注意的是,拉萨等主要旅游城市如今遍布医用氧气租赁点,便携式氧气瓶已成为许多导游的标准装备,这种基础设施的完善为科学氧疗提供了便利。

针对不同人群,吸氧策略应个性化调整。老年游客或有心肺基础疾病者,建议从低海拔地区就开始预防性吸氧;健行者攀登山口时,向导多会建议在攀登前后各吸氧;即便是年轻力壮的游客,在参观布达拉宫这类需要攀爬的景点时,随身携带便携氧气也是明智之举。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的高原病专家强调:“吸氧不是软弱的表现,而是对自己负责的科学态度。与其痛苦地硬撑导致行程中断,不如合理用氧享受旅程。”

破除“吸氧有害”的迷思需要理解几个关键点:一是旅游用氧多为短期、间断性使用,不会导致生理依赖;二是西藏本地人所谓的“不吸氧”是基于长期适应的结果,不等于游客也应如此;三是在出现明显症状时拒绝吸氧,反而会加重心脏负担,延缓适应过程。一位常年在阿里带团的导游这样比喻:“就像发烧需要退烧药一样,高原反应时吸氧就是对症治疗,何必为难自己?”随着西藏旅游设施的完善,氧疗服务已变得触手可及。从四星级酒店的中央供氧系统,到路边小店几十元一瓶的便携氧气,再到景区设立的应急吸氧点,科学的氧疗网络正在形成。往年西藏旅游局数据显示,合理使用氧气的游客平均满意度比“硬扛”群体高,行程完成率也更高。这证明,摒弃过时的观念,拥抱科学方法,才能让高原之旅更加安全愉悦。

请记住:站在高海拔的布达拉宫广场,当轻微的头晕袭来时,打开那瓶氧气不是妥协,而是对高原的尊重,对科学的信任,对自己身体的关爱。西藏的壮美值得用最佳状态去感受,而合理吸氧正是帮助我们达到这种状态的智慧之选。在这片离天空最近的土地上,让现代医学的光芒指引我们安全前行,让每一次呼吸都成为享受而非负担。毕竟,真正的西藏体验,不在于忍受了多少痛苦,而在于收获了多少震撼与感动。

2025-07-17
分享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