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0急性脑梗死,也就是大众熟知的“脑中风”,是神经科临床中最紧急的病症之一。一旦血管堵塞,脑组织会因断血断氧快速坏死——每延迟1分钟,就有190万个脑细胞永久凋亡。
急性脑梗死的核心是“脑血管堵塞”
堵塞血管的血栓,主要来自两个关键部位——
1.脑血管自身病变,原位血栓形成
长期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会让脑血管壁逐渐失去弹性,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当斑块因突然破裂,血小板迅速聚集在破口处形成血栓,最终将脑血管彻底堵死。这种情况占脑梗的60%-70%,是中老年群体脑梗的主要原因。
2.心源性栓塞
若患者有心脏问题,心脏无法规律泵血,血液会在心房或心室里淤滞、凝固,形成血栓。这些血栓一旦脱落,会顺着血液循环至大脑,堵塞脑血管。这类脑梗更凶险,导致更大范围的脑组织坏死。
急性脑梗死的救治窗口期
急性脑梗死的救治窗口期极短(静脉溶栓4.5小时内,动脉取栓可延长至24小时)。能否抓住关键时间,取决于是否能快速识别症状。临床中最实用的是“中风120”口诀,普通人30秒即可初步判断——
1看(一张脸):观察面部对称性,让患者做微笑动作,若出现口角歪斜、单侧眼睑下垂、额头皱纹不对称,需警惕。
2查(两只胳膊):让患者双手平举至胸前,保持10秒,若单侧手臂无力下垂、握力明显下降,或无法维持平举姿势,可能是脑梗信号。
0听(听语言):与患者交流,若出现说话含糊不清、答非所问、无法理解他人话语,或完全无法发声,则需警惕。
只要出现上述任意一种症状,需第一时间拨打120,明确告知急救人员“怀疑急性脑梗死”,优先送往具备“卒中中心”资质的医院。
急性脑梗死如何救治
门诊救治的核心是“尽快恢复血流”与“长期预防复发”,主要包括以下手段——
静脉溶栓治疗(黄金4.5小时内):若患者发病时间在4.5小时内,且无活动性出血、严重凝血功能障碍等禁忌证,立即给予静脉溶栓药物(如阿替普酶、尿激酶),通过溶解血栓恢复脑血流。
抗血小板与稳定斑块:使用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抑制血小板聚集,防止新血栓形成;同时联用他汀类药物(如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稳定斑块。
基础病管控:针对“三高”患者,通过药物与生活方式干预,减少脑血管再次受损的风险。
改善循环与神经保护:酌情使用改善脑循环药物(如丁基苯酞、依达拉奉),尤其适合错过溶栓窗口期的患者。
当患者出现大面积脑梗死、颅内压急剧升高,或堵塞大血管且溶栓无效时,需神经外科介入,主要手术方案包括——
动脉取栓术:从患者股动脉穿刺,将取栓支架送至堵塞血管处,通过支架“抓取”血栓并取出,恢复血管通畅。
去骨瓣减压术:当大面积脑梗死引发严重脑水肿、颅内压升高时,需通过手术去除部分颅骨,为肿胀的脑组织“释放空间”,降低颅内压。
预防核心措施
严格遵医嘱服药:抗血小板药、他汀类药及基础病药物需长期服用,门诊需定期复查指标,及时调整用药。
坚持健康生活方式:每日控盐,减少肥肉、油炸食品、甜食摄入,多吃蔬菜、水果与全谷物;每周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太极、游泳)。
戒烟限酒:吸烟会加速动脉粥样硬化,需彻底戒烟;饮酒需限量。
控制体重与情绪:体重指数(BMI)维持在18.5-23.9;保持情绪稳定,减少焦虑、愤怒等剧烈情绪波动。
定期门诊复查:出院后定期到神经科门诊复查,评估脑血管情况,及时发现潜在风险。
结语
急性脑梗死虽凶险,但只要能做到“早识别、早救治、长期防”,就能“栓”住风险,大幅降低致死率与致残率。掌握“中风120”识别方法,重视基础病管理,将预防融入日常生活——守住脑血管“梗”健康,才能守住高质量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