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3
 93提到“情感障碍”,多数人先想到抑郁症,而双相情感障碍患者会在“情绪高峰”与“低谷”间剧烈摇摆,如同拥有“两副面孔”。它是易被误诊的“隐形疾病”。
第一副面孔:躁狂/轻躁狂——失控的“情绪高峰”
双相情感障碍的第一副面孔,是躁狂或轻躁狂状态,情绪如“脱缰野马”般过度兴奋、冲动。
轻躁狂较温和:患者精力异常充沛,每天睡3~4小时仍无倦意;思维“跳跃”,说话语速快、话题切换频繁;自信心爆棚,易产生不切实际的计划,如突然辞职创业、疯狂购物。此时患者难觉异常,家人也易误判为“开朗有干劲”,忽略风险。
躁狂发作更严重:患者情绪易失控,小事就暴怒冲突;出现夸大妄想,坚信自己有特殊能力;行为冲动,如超速驾驶、盲目投资,甚至伴幻觉、思维混乱。社会功能严重受损,还可能因冲动伤人伤己。需注意,这并非“单纯快乐”,而是情绪调节失控,数天至数月后便会跌入“低谷”。
第二副面孔:抑郁——深陷的“情绪泥潭”
第二副面孔是抑郁发作,虽与抑郁症相似,但治疗和预后差异大,混淆会致严重后果。
抑郁时,患者持续情绪低落,对爱好彻底失去兴趣;精力锐减,连日常小事都无力完成;睡眠、食欲异常,或失眠早醒、或嗜睡暴食;伴强烈负面认知,觉得自己“无价值”,严重时萌生自杀念头。
与单相抑郁比,双相抑郁有两个特点:一是发作更频繁,部分人每年多次“躁狂/轻躁狂—抑郁”循环;二是自杀风险更高,情绪摇摆易生绝望,躁狂冲动还会加速自杀行为转化。若误判为单相抑郁,单用抗抑郁药可能诱发躁狂,加重病情。
被忽视的“混合状态”:叠加的高风险
除“躁狂—抑郁”交替,双相情感障碍还有危险的混合发作——躁狂/轻躁狂与抑郁症状并存,患者如“在火焰与冰水间挣扎”。
比如,患者可能一边自责低落、一边冲动割腕后又疯狂购物;或一边绝望无助、一边因小事暴怒摔物。这种状态下,情绪稳定性极差,自杀风险比单一发作高数倍,需紧急干预。
如何识别与应对:科学面对“两副面孔”
双相情感障碍的识别难度较高,一方面是因为轻躁狂症状易被误解,另一方面是抑郁发作与单相抑郁相似,因此需要结合“病史”和“症状特点”综合判断:若曾出现过明显的躁狂/轻躁狂表现(如持续数天的精力过剩、冲动行为),后续又发生抑郁,需高度警惕双相情感障碍;若抑郁发作频繁、对普通抗抑郁药反应不佳,也应考虑排查双相可能。
治疗方面,双相情感障碍需采取“综合干预”策略:药物治疗是基础,常用心境稳定剂(如锂盐、丙戊酸盐)调节情绪波动,必要时联合抗精神病药或抗抑郁药(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避免诱发躁狂);心理治疗(如认知行为疗法、家庭治疗)可帮助患者识别情绪预警信号,改善人际关系,减少复发风险;规律的生活作息(如固定睡眠、避免熬夜)、健康的饮食和适度运动,也能辅助稳定情绪,降低发作频率。
双相情感障碍的“两副面孔”虽棘手,但只要精准识别、科学应对,就能帮患者走出“情绪摇摆”,重拾稳定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