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静脉血栓是骨科手术后常见的严重并发症之一,若血栓脱落,还可能引发肺栓塞,危及生命。因此,做好骨科术后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护理至关重要。
基础护理:早期活动,促进循环
骨科术后患者因疼痛、制动等原因,下肢活动减少,易导致静脉血流缓慢,增加深静脉血栓形成风险。早期进行适当活动,是预防深静脉血栓的基础且有效的措施。
术后在患者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应尽早协助其开展活动。对于卧床患者,可先进行被动活动,如由护理人员或家属帮助患者做足踝的屈伸、旋转等运动。
随着患者身体状况的恢复,指导其进行主动活动。如鼓励患者尝试在床上进行直腿抬高运动,将腿伸直后缓慢抬起,再缓慢放下。
患者能够下床活动后,应逐渐增加活动量,从床边站立、缓慢行走开始,逐步延长活动时间和距离,但要避免过度劳累。
机械预防:物理干预,辅助抗栓
机械预防是通过物理手段促进静脉血流,减少血栓形成机会,适用于有出血风险或不能使用抗凝药物的患者。
分级弹力加压袜是常用的机械预防工具,它通过在腿部施加梯度压力来促进血液循环,减轻静脉血液淤积。使用时要选择合适的尺寸,确保穿着正确。
间歇性气压压缩装置也是有效的预防设备,它通过周期性地充气和放气,对下肢进行间歇性压迫,模拟行走时肌肉的泵血作用,促进静脉血流。使用过程中要注意观察患者下肢皮肤颜色、温度及感觉,如有不适及时停止。
药物干预:科学抗凝,降低风险
对于血栓形成风险较高的骨科手术患者,在医生评估后,通常会采用药物进行抗凝治疗,以抑制血液凝固,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
常用的抗凝药物包括低分子肝素、华法林等。使用低分子肝素时要严格按照医生规定的剂量和时间注射。使用华法林时需要定期监测凝血功能,根据监测结果调整药物剂量,以保证抗凝效果且避免出血风险。
病情监测:密切观察,及时发现
术后密切监测患者病情变化,有助于早期发现深静脉血栓的迹象,为及时治疗争取时间。
护理人员和家属要密切观察患者下肢情况,注意有无肿胀、疼痛、皮肤温度升高、皮肤颜色改变(如发紫、发红)等症状。同时,要关注患者的全身症状,如出现突发的呼吸困难、胸痛、咳嗽、咯血等,可能是血栓脱落引发了肺栓塞,应立即告知医生并采取紧急处理措施。
健康指导:普及知识,主动预防
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健康指导,使其了解深静脉血栓的危害、预防方法和早期症状,从而提高患者的自我防护意识,主动配合预防护理。
向患者讲解术后早期活动的重要性和具体方法,指导患者正确进行下肢功能锻炼。告知患者在卧床时可适当抬高下肢(高于心脏水平),以促进静脉回流,减轻下肢肿胀。
在饮食方面,指导患者多饮水,降低血液黏稠度;饮食以清淡、高纤维、高蛋白为主,避免高脂、高糖食物,保持大便通畅,避免因排便用力导致腹压增加,影响下肢静脉回流。
此外,要提醒患者戒烟,因为吸烟会导致血管收缩,影响血液循环,增加血栓形成风险。
总之,预防骨科术后深静脉血栓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护理措施,且要贯穿于术后护理的全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