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慢性牙周炎可能是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的“帮凶”

警惕!慢性牙周炎可能是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的“帮凶”
作者:李艳萍 刘静   单位:乐山市市中区人民医院
357

在口腔健康领域,慢性牙周炎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炎症性疾病,我国成年人患病率高达80%以上。很多人认为,牙周炎不过是牙龈出血、牙齿松动,是“小毛病”,忍一忍或随便吃点消炎药就能解决。然而,越来越多的医学研究表明,慢性牙周炎与糖尿病、心血管疾病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不仅威胁口腔健康,更可能成为全身性疾病的“帮凶”,悄悄侵蚀我们的生命健康。

一、慢性牙周炎:藏在口腔里的“炎症工厂”

慢性牙周炎的发生,源于口腔内细菌的“长期作乱”。牙菌斑、牙结石、食物残渣等在牙齿表面和牙龈边缘不断堆积,滋生大量有害细菌,其中以牙龈卟啉单胞菌、伴放线聚集杆菌最为“猖獗”。这些细菌及其代谢产物持续刺激牙龈组织,引发炎症反应,导致牙龈红肿、出血,随着病情发展,炎症逐渐向深部牙周组织蔓延,破坏牙槽骨,最终造成牙齿松动、脱落。

正常情况下,人体的免疫系统会对细菌入侵做出防御反应,但在慢性牙周炎患者体内,炎症处于长期、低度的激活状态,大量炎症因子如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等持续释放,这些炎症因子不仅会“攻击”牙周组织,还会随着血液循环“流窜”到全身各处,为其他疾病埋下隐患。

二、牙周炎与糖尿病:“狼狈为奸”的恶性循环

糖尿病和慢性牙周炎之间存在双向关联,形成一个“恶性循环”。一方面,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控制不佳,机体抵抗力下降,口腔内的细菌更容易滋生繁殖,且白细胞的抗菌能力减弱,使得牙周组织对细菌的防御能力降低,从而更容易发生牙周炎,且病情往往更严重、进展更快。有研究表明,糖尿病患者患重度牙周炎的风险是非糖尿病患者的2-3倍。

另一方面,慢性牙周炎也会反过来影响糖尿病的控制。牙周组织持续存在的炎症会导致胰岛素抵抗,使身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下降,进而影响血糖的调节,导致血糖升高。同时,炎症因子还会干扰脂肪和糖代谢,进一步加重糖尿病病情。临床数据显示,积极治疗牙周炎后,糖尿病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可平均下降0.4%-0.6%,这对血糖控制意义重大。

三、牙周炎与心血管疾病:被忽视的“隐秘联系”

慢性牙周炎与心血管疾病之间的关联同样不容忽视。口腔内的细菌及其产生的毒素可通过破损的牙龈血管进入血液循环,激活血小板,促进血栓形成。同时,牙周炎产生的炎症因子会引发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导致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使得血液中的脂质更容易沉积在血管壁上,加速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和发展。一旦斑块破裂,就可能引发急性心肌梗死、脑梗死等严重心血管事件。

多项流行病学研究证实,慢性牙周炎患者发生冠心病的风险比无牙周炎者高25%-35%,发生中风的风险增加1.5-2倍。更令人担忧的是,这种关联并非简单的“巧合”,而是存在明确的病理机制。例如,牙龈卟啉单胞菌产生的内毒素可直接作用于血管平滑肌细胞,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

四、打破“致病链条”,从重视口腔健康开始

既然慢性牙周炎与全身健康息息相关,那么预防和治疗牙周炎就显得尤为重要。对于普通人来说,保持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是关键:

正确刷牙:采用巴氏刷牙法,每天至少刷牙两次,每次刷牙时间不少于3分钟,确保每个牙面都能得到清洁。

使用牙线和牙缝刷:刷牙只能清洁牙齿表面60%的区域,牙线和牙缝刷可有效清除牙缝间的食物残渣和牙菌斑,减少细菌滋生。

定期洗牙:每半年到一年进行一次专业洗牙,去除牙结石和顽固牙菌斑,预防牙周炎的发生。

对于糖尿病患者和心血管疾病高危人群,更应提高警惕,将口腔健康纳入整体健康管理计划。除了严格控制血糖、血压、血脂外,要更加注重口腔卫生,定期进行口腔检查,一旦发现牙周炎,应及时治疗。同时,临床医生在诊治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时,也应关注患者的口腔健康状况,建议必要的口腔干预,打破疾病之间的恶性循环。

慢性牙周炎看似是“小问题”,实则隐藏着巨大的健康风险。它与糖尿病、心血管疾病之间的紧密联系,提醒我们必须重视口腔健康,将预防牙周炎作为维护全身健康的重要环节。只有守护好口腔这道防线,才能有效降低全身性疾病的发生风险,让我们的身体真正健康无忧。

2025-07-22
分享    收藏